天才一秒記住【繁體小說網】地址:ftxs.net
話說到荀、戲、郭兩少年一童子正在談論天下大事。高順也是來了興趣,加入了其中。
荀彧說到,「今晨叔父(荀爽)講經之時闡述乾坤天地之道,君主當具四德,則天下太平。而當今陛下卻聽信閹宦讒言,黨錮之禍綿延二十年而為止,我等黨人士子報國無門,惜哉!」
戲忠聽着荀彧的話,也點了點頭,「如今如今朝堂內外庸人滿滿,如太丘公、慈明公、康成公等大賢、名士皆遠離朝堂,長此以往,漢室危已。」
郭嘉雖然有才,但奈何年紀尚輕,也只是感慨朝廷昏庸,能人學士無用武之地。
高順聽完三人各自的觀點,覺得三人雖然都是漢末時代中最精華的人物,但是受限於年紀、閱歷、眼界以及階級的局限性,並不能點出漢末動亂的關鍵所在。誠然是劉宏昏庸,信宦官,舉黨錮,但是劉宏為何要信任宦官呢?難道漢室對劉宏的教育中沒有說過遠小人嗎?那劉宏作為皇帝又發起黨錮之禍呢?
想到這些高順不禁搖了搖頭,暗自嘆了口氣。三人見狀,眉頭微微一皺,卻是問到,「不知高賢弟有何見解,可否說與我等一聽?」
高順嘴巴張了張,猶豫着自己是否要講漢末亂局的根源點明,略微掙扎了下方才說到,「天子無狀,偏信閹宦,大興黨錮,壓制士子,是為罪!然...」
三人雖然言談之中只是數落着朝廷如何如何,但心中所想高順也猶未可知。相同的想法也停留在荀、戲、郭三人的腦中,所以三人聽着高順數落劉宏的昏庸,便只是聽着,卻聽到高順說了一個「然」,三人便盯着高順,想聽聽高順的高見。
高順差點沒憋住說出了「天下之亂並不始於天子,而是在於世家」!還好最後忍住了,畢竟一方面高順自己就是世家,勃海高氏之嫡子,另一方面對面的三人也是世家子。(荀彧自不用說,豫州最大的世家嫡子;郭嘉,雖然是郭氏旁支,但也是世家之後;再說戲忠,雖然史書中聽未提及戲家由來,後世也有很多人推測戲忠可能是寒門,但是仔細一想,戲忠能夠早早結識荀彧、郭嘉,自然不是泛泛之輩,這個年代的寒門根本就讀不起書,又如何能夠結識如曹操、荀彧等大世家的子弟呢,所以戲忠也必然是世家之後。)高順自然知道如果說出這句話,三人一定會把他當作瘋子。他可不想一出場就給這三個謀士這麼個印象。
高順思考了片刻,決定用另一種方式來闡述自己的想法,頓了頓便繼續說道,「然而我自勃海至高密求學,又隨老師自青州前往雒陽,一路上所見所聞,卻更令我吃驚。我途中共路過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四州,四州皆為我大漢產糧大州,而我路遇農夫詢問得知,去年各州畝產粟三石,上田收成好些約莫有四石,下田大概最多就一石。我剛開始聽的時候以為畝產三石,除去口賦和田稅,一畝大概還有兩石多,若是戶均五十畝以上,聽起來應該夠一家五口吃飽了。但實際上我發現很多農戶耕田不足二十畝,更有少到只有十畝,這麼少的土地根本吃不飽,而且很多地方官員隨意徵稅,稅賦極重,有的農戶交不起稅賦,土地被充公,只能選擇租住大戶的耕地,淪為大戶的佃農。地方土地兼并嚴重,今年這般天災不斷,怕是糧產更是大不如前,如今黔首百姓生活艱難,雖然在我等世家眼中,黔首小民無足輕重,但是若是這天下再無這些黔首小民,世家焉存,漢室焉存?!敢問三位,君、世家、黔首,何者可去?」
「這個……」顯然從來沒有人這樣問過,一時之間荀彧、戲忠、郭嘉也無法回答上來,出自世家的三人似乎又想反駁高順的觀點,黔首小民焉然重過世家和君主,但是三人對於高順的例證又無力反駁,「是啊,君主和世家都十分的重要,小民無知,當由君主和世家來指導和教育他們,但是黔首若無,世家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總不能世家自己去耕田吧,世家若是沒了,君主藉助誰來領導黔首呢?世家若是就沒了,國家便缺少了中間一環,君主和黔首便斷了聯繫,政令不能下達,百姓不知朝堂,便會是天下大亂,又談什麼國家,談什麼君主呢?」於是三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過了良久,三人終於回神,齊齊向高順拜去,「高君大才,請高君教我等當如是!」
高順苦笑到,他當然知道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國家壓制世家,但是此時破家為國這話是不能說出口的。
所以高順說道:「順也不知,不過……」
「不過什麼?」年紀最小的郭嘉接話道,荀彧和戲忠雖然別未開口問道,但是從他們略微前傾了身子也能看出他們還是對於高順的話很感興趣。
高順笑道,「不過我等四人可以立一賭局,十年之內,若是誰先找到解決困局的辦法,誰就算贏,如何?」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穿越到三國之我是高順》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