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歷史小說
  3. 穿越到三國之我是高順
  4. 第十二章 論道古今與初見「二才」
設定

第十二章 論道古今與初見「二才」

《穿越到三國之我是高順》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講經完畢已經申時了,眾人有序退場後。高順等人在荀家子弟引導下到了書院西側用膳,待酉時入書院後院主廳旁觀今日的重頭戲——論道。

四人雖說是旁觀,其實真的參與也並無不可。畢竟參與論道的都是年輕一輩,本次論道主題眾人也已知曉,便是古今文之論,即古文經與今文經之辯。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漢代形成的經學研究中的兩個派別。所謂「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兩種字體。「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傳授經典的學者,所持底本是用戰國時古字寫的即為「古文家」,用隸書寫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對立,是從西漢哀帝時開始的。成帝時,劉歆「校秘書,見古文《春秋左氏傳》」(引自《漢書•楚元王傳》),認為左丘明與孔子好惡相同並親見孔子,故《春秋左氏傳》比以後世口說為據的《公羊》、《穀梁》更為可信,於是引《左傳》解釋《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劉歆又在今文諸經立於學官並置博士的情況下,作《移讓太常博士書》,爭立古文經傳於學官,但此時古文經學並未形成學派。

其實在漢代,最早出現的並不是古文學派,而是今文學派。因為秦朝焚書坑儒的原因,所以導致當時很多書籍都遺失了,漢武帝當時採用董仲舒的建議,建立了長安太學,設置了五經博士,專授儒家經典。而那時教授的經書只有後來才稱「今文」的那一種版本,還沒有受到古文經書的挑戰。董仲舒曾三次應對武帝的策問,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儒學進行發揮,把儒學改造成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神學理論體系,其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的成分,成就他的一家之言。但因為在西漢朝廷中,不僅擔任教職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連那些達官顯宦也都是通過學今文經而得官的,因此,劉歆的要求遭到諸儒博士的反對,未能成功。也因為此,才有派別含義的「古文」名稱。而「今文」則是由於古文家獨樹一幟,迫使原有經師結成一派之後,到東漢時才出現的名稱,它是古文經師加給立於學官的經書、經說和經師的。

古今文經之爭表面是書寫不同,但根源上其實是漢代儒家經學兩大派在學術和爭立學官問題上的爭論,今古文經主要的區別包括下列三點:

一是今文經學以六經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書;古文經則以六經皆史。

二是今文經學家崇奉孔子,認為所有的經學都是來源於孔子,因此就將孔子神聖化,尊為「聖人」,作為知識的化身,所以今文經學多尊孔子為祖,推崇孔子。

然而古文經學卻認為所謂的四書五經並非全部都是出至於孔子,而是記載上古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史書而已,並非神聖化的東西,孔子也非「聖人」,只是儒家學派的一個代表人物一般,如孔子一般的還有孟子、荀子等人物。古文經學認為周公所在的王朝才是所有華夏之禮的開端,故崇奉周公。

三是今文經學家信緯書,講微言大義。其實這個所謂「緯書」,也是跟孔子神聖化相輔相成的,因為孔子為聖人,所以他說的話肯定不是普通的話語,自然在其中另有玄機。孔子為了後人能夠不走彎路,便暗藏有一批解釋經書的「緯書」,來讓後來者能夠明了「孔子的微言」。「微言」就是隱語,含有重大意義卻不易察覺的話。

而古文經學家斥緯書荒誕,謂六經皆史,主考據。

經今古文學之爭雖始於西漢末年,但其爭鬥的高峰卻在東漢。而在這場鬥爭中,卻是古文經學日益抬頭,在民間流傳甚廣,並逐漸佔據優勢。

不過鄭玄卻與此時代人大有不同,鄭玄年少時,赴太學受業,師事京兆人第五元先,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先接受了官學,即今文經學。而與此同時,鄭玄到東郡隨恭祖學習《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又通過馬融的學生盧植介紹,師事古文經學大家馬融。鄭玄可謂是學貫古、今,囊括百家之說,遍注群經,最終打破了今、古文經的界限,實現了經學的融合與統一。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無限恐怖之這個中洲很叛逆》《真靈九轉》《歡迎來到我的地獄》《高武紀元》《福晉來自末世[清穿]》《歡迎來到我的地獄》《被迫成為站姐後[娛樂圈]》《全民求生,但我血條不見了》《靈能者不死於槍火》《劍閣聞鈴

九星連珠mc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