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甲骨文是怎樣被發現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有一天,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為國家最高學府,祭酒相當於今大學校長)王懿榮患瘧疾,請醫生來看病,醫生為他開的處方中有「龍骨」葯一味。王懿榮待抓藥的人回來後,拿起龍骨觀看,忽然發現「龍骨」上面有一些刀刻的痕迹,再仔細觀察,這些刀痕繪形意味濃厚,但又不是圖畫。經過初步思索、分析,他認為這些痕迹,可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字。
王懿榮是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專家,他馬上派人去把藥店的「龍骨」全部買回來,經過細心研究,終於發現,這些「龍骨」全是些龜甲和獸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圖案和符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大多為「卜辭」,是商朝奴隸主貴族向他們的祖先或鬼神占卜或祭禮的記錄。後人把這些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
這些甲骨是從哪裡來的呢?原來,它們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西北的「殷墟」,殷墟是商朝都城所在地,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就被當地農民發現。農民以為是「龍骨」,可以治病,便賣到藥店。當時,王懿榮曾以每字二兩銀子的高價搜求甲骨文,甲骨文便為世人所重視。
「三味」指什麼
有一篇課文叫《三味書屋》,同學們往往對此產生疑問:這「三味書屋」是什麼意思呢?對此問題,老師們的看法也不一致,大體上有如下幾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古人把經書比作肉湯,把史書比作肉塊,把子書比作肉醬,說讀這三類書正如品嘗這三種美味一樣,取名「三味書屋」,寓含博覽群書之意。
第二種解釋認為,讀經書味如稻粱,讀史書味如餚饌,讀子書味如酰(xi)醢(hai),也是博覽群書之意。
第三種是許欽文在《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一書中說:「大概是把經書、史書、子書比喻作食物,經書是米穀,史書是菜蔬,子書是點心。」他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加上「大概」二字。
第四種解釋說,魯迅的塾師壽鏡吾老先生認為「讀書有味」,加之屋後園中梅花有味、桂花有味,合起來便是「三味」。
第五種解釋說,三國時董遇曾說過:「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人們應當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努力學習,切莫讓寶貴時光白白流失。宋朝蘇軾對此極為讚賞,曾作詩說:「此生有味在『三餘』。」後來,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認為「為學當以三餘」,並將其書屋取名為「三味」。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