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是怎樣形成的
古時候,人們說話各用鄉音,南腔北調,不便于思想交流。元、明、清時代,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隨着人們交際範圍的不斷擴大,北京話也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當時,這種北京話主要用於官場交際,所以又稱為「官話」。清朝雍正皇帝就曾命令官吏「務使語言明白,使人易通,不得仍前習為鄉音」。雍正的目的,自然是為封建統治服務。不過,客觀上也有助於「官話」的進一步推廣。事實上,這種「官話」不僅在官吏之間通用,並且也逐漸為各地的老百姓所接受和使用。
當時的文人,一方面用脫離口語的文言寫作,一方面也用接近口語的「白話」寫作,《水滸傳》、《紅樓夢》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白話文學的語言基本上屬於北方話,因此對北方話的推廣也起到促進作用。
晚清時候,一些文人致力於「官話」推廣、普及工作,其中尤以王照的貢獻最大。王照經過認真的考察研究,終於得出了「北至黑龍江,西至隴,西南至滇,南至江,東至海,縱橫萬里」「皆與京話略同」的結論。他提議「取京話」為「官話」,作為公用話。他還仿照日本文字的「假名」,截取漢字結構中的一部分作為字母符號,創「官話合聲字母」50個(即「京音字母」),為我國漢語注音字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四」時期,書面語方面,「白話」逐漸代替了「文言」;口語方面,在歷史上流行的「官話」基礎上,開展了所謂的「國語」運動,把北京話定為標準的「國語」,作為民族共同語加以推廣。
不過,早期的官話和後來的國語,除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外,在詞彙和語法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範標準。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才提出明確要求,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只有符合這個要求,才是規範化的普通話。
世界上有多少種語言
據《語言及語言交際手段問題介紹》說,目前,世界上已知語的語言。其中有500種語言為人們所研究。
除此之外,有1400多種語言尚未得到承認或正處在衰亡階段。有250種澳大利亞地方語言,使用人數總共只有4萬人。有170種印第安地方語言,使用人數更少,而且大多只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使用。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必聽的語文之謎》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