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穿越到三國之我是高順》最新章節。
日子過了很快,救人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兩天。
高順在老師鄭玄考究自己學習的時候,趁機問了一些關於蔡邕的情況。
鄭玄摸了摸鬍鬚問道,「你怎麼突然對蔡伯喈這麼感興趣?」
高順理了理思路,恭敬的回答道:「順仰慕蔡議郎的才學久矣,蔡議郎的經學、音律、辭賦、書法俱是天下一絕,聽聞老師與蔡議郎有舊,便也想一睹蔡議郎的風采。」
高順此時雖然說的振振有詞,但其實內心的台詞則是「我總不能說我想去蔡府看看能不能再遇上蔡昭姬吧......」
鄭玄對此自然是不知情的,以為高順真的是仰慕蔡邕,於是便點了點頭,「伯喈確實是才華橫溢,當年他主持校書東觀之時,為師也在雒陽,曾與他多有來往,也算有舊。此番到了雒陽,也確實需要前去拜訪一下,這樣吧,我過幾日讓人去遞上名刺,你既然如此仰慕伯喈,到時候便也隨我一起吧。」
高順聞言大喜,大禮拜謝。
次日便是鄭玄約好拜訪好友盧植的日子了。
盧植,字子干,幽州涿郡涿縣人,范陽盧氏現任家主,目前官拜尚書。
高順一想到自己馬上就能見到又一個三國大佬,心中難掩激動之情。
話說高順隨鄭玄乘車到了位於步廣里的盧府,遞上名刺後不久,一個看起來約莫身長八尺有餘、四十歲左右的一個中年壯漢便開門迎接二人。
「哈哈!子干,好久不見了!」鄭玄笑呵呵的望着那中年漢子,想來那中年壯漢便是盧植盧子幹了。
高順站在鄭玄身後望着盧植,很難想像面前這個看起來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說起話來聲如洪鐘的壯漢就是海內名儒盧植,與其說是文官,那外形、那作風,都更像是個武將。
倒不是說高順說的不對,盧植確實不是單純的文官,他也確實多次統兵,簡單的文武雙全都不足以描述盧植了。盧植被譽為漢末三傑,是一個在軍學政三方面都非常出眾的頂級大佬。
上馬能統兵平叛: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拜他為九江郡太守,很快便平定叛亂。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廬江郡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再次拜其為廬江郡太守,盧植依舊很快便平定叛亂。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冀州鉅鹿郡人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劉宏便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命護烏桓中郎將宗員任其副手,率領北軍五校(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下馬能修經:盧植早年師從經學大師馬融和太尉陳球,與老師鄭玄是師兄弟,被譽為海內大儒。盧植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盧植與蔡邕等人一起編撰《熹平石經》。
還能治學教書育人:盧植的學生包括公孫瓚、劉備等人物。
還能提出政見,光和元年(178年)盧植上書,提出八策,可惜並未被劉宏接受。
「康成兄,數年未見,植愈發想念,這次聽聞康成兄到了雒陽,植本欲前去拜見,只是被這政務所困,實屬慚愧......」
盧植雖然年歲小於鄭玄,但是卻早於鄭玄拜於馬融門下,所以按拜師順序,盧植是鄭玄的師兄。而盧植與鄭玄私誼很好,所以並未以師兄弟相稱。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天才一秒記住【繁體小說網】地址:ftxs.net,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