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組織全國資源考察工作
1957年6月18日,中國科學院舉行了第三次院務常務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聽取並審議了竺可楨關於加強綜合考察工作的建議,正式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任命竺可楨兼任這個委員會的主任。
綜考會成立不久,竺可楨就領導組織有關科學家編製綜合考察的「十二年科學規劃」,把多項全國綜合考察任務,歸納為:
西藏高原和康滇橫斷山區綜合考察及開發方案的研究;
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地區的綜合考察及開發方案的研究;
熱帶地區特種生物資源的研究和開發;
重要河流水利資源的綜合考察;
中國自然區劃與經濟區劃。綜考會成立後至「文革」前,科學院組織了二、三十個綜合考察隊,按規劃中確定的地區和任務,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
國家建設不能沒有資源,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急需各種資源的開發利用。
從1956年到1966年,是社會主義的建設時期,也是中國科學院的大發展時期。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組織了大量的資源調查工作。為新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決定加強對科學事業的領導。同年5月,張勁夫、裴麗生、杜潤生、謝鑫鶴等一批領導同志受中央政治局的指派來中國科學院工作,中國科學院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由於領導力量得到加強,在隨後的10年中,竺可楨的精力主要放在推動和組織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工作方面,他的足跡幾乎遍及除西藏和台灣兩個省區以外的許多地方。
1957年是我國進一步開展自然資源綜合考察的一年。這一年按照蘇聯科學院的建議全面開展中蘇合作,除繼續進行新疆和黑龍江流域的綜合考察以外,同時組隊進行綜合考察的還有:以考察雲南熱帶生物資源為主的雲南生物考察隊;以鹽湖的綜合調查和開發利用為主要任務的柴達木盆地鹽湖科學調查隊等。
1957年6月綜合考察委員會的建立,標誌着我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竺可楨作為這項嶄新事業的奠基人載入史冊。
30多年來,綜合考察委員會雖然在名稱、建制和機構內涵上有所變化和發展,但是我國自然資源的綜合考察工作始終沿着竺可楨奠基時指明的研究方向前進。
從1957年起,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更好地指導自然資源的綜合考察工作,竺可楨用了更多的時間,親自參加邊遠地區的野外考察。
關於華南熱帶作物資源的考察,早在1954年,中國科學院與林業部就曾合作進行過,並確立了以發展橡膠林為主要任務的方案。
1957年2月19日到3月9日,竺可楨會同中國科學院和林業、農業部門的有關專家羅宗洛、吳征鎰、李慶逵等,與蘇聯科學院的7位學者一共40餘人,共同考察了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的橡膠和其他熱帶經濟作物的發展狀況,在海南島16個縣市中,足跡遍及了12個。
1957年7月,竺可楨又率領中國科學家16人,會同蘇聯科學院生產力配置委員會主席涅姆欽諾夫院士帶領的蘇聯專家22人,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沿黑龍江而上,對兩岸中蘇兩國境內11個城市進行實地考察,提出了黑龍江水力資源開發的第一期工程建議。
1958年8月下旬,竺可楨到蘭州主持了甘青綜合考察隊的工作彙報會,並聽取了這個地區綜合考察情況報告。
1958年9月初,竺可楨又趕到了烏魯木齊市,進行他生平第一次的新疆之行,逗留了近一個月,直到10月初才回到北京。
這次在新疆,竺可楨行程超過了4000公里,除阿勒泰外,足跡已遍及全疆。他這次深入新疆腹地,主要以吉普車為交通工具,經常日行500餘公里。
竺可楨以地理學家敏銳的眼光,注意到在天山的賽里木湖,四周山上未見積雪,以後他查考到南宋時代邱處機曾於10月經過賽里木湖時,周圍「雪峰環之,倒影湖中」。從而推斷中國十二、十三世紀時,天山的雪線大致比現代要低200至300米。
竺可楨回到北京以後,以《新疆記行》為題,發表文章,熱情宣傳新疆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發展潛力,謳歌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的生動情景。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穿越淞滬戰場,崛起成為最強軍閥》《蟬動》《普通人,但傳說級馬甲》《從1979開始的文藝時代》《妖魔亂世,我能模擬修仙》《回到仙尊少年時[穿書]》《回到84,成了喬丹一生之敵!》【夢想小說網】《離婚後,我能聽到未來的聲音》《桃花山劉家修仙傳》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科學春天: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