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蟋蟀之話
夏尊
「志士悲秋」,秋在四季中確是寂寥的季節,即非志士,也容易起感懷的。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時代曾與寒冷飢餓相戰鬥,秋就是寒冷飢餓的預告。我們的悲秋,也許是這原始感情的遺傳。入秋以後,自然界形貌的變化反應在我們心裏,引起這原始的感情來。
天空的顏色,雲的形狀,太陽及月亮的光,空氣的觸覺,樹葉的色澤,蟲的鳴聲,凡此等等都是構成秋的情緒的重要成分。其中尤以蟲聲為最有力的因子,古人說「以蟲鳴秋」,鳴蟲實是秋季的報知者,秋情的挑撥者。秋季的鳴蟲可分為螽斯與蟋蟀二類,這裏想只說蟋蟀。說起蟋蟀,往往令人聯想到寂寥與感傷。「蟋蟀在堂」,「今我不樂」,三百首中已有這樣的話。姜白石詠蟋蟀《齊天樂》云:「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寫入琴絲,一聲音更苦。」凡是有關於蟋蟀的詩歌,差不多都是帶着些悲感的。這理由是什麼?如果有人說,這是由自然的背景與詩歌上的傳統口吻養成的觀念情緒,也許是的。實則秋季鳴蟲的音樂,在本質上尚有可注意的地方。
蟋蟀的鳴聲,本質上與鳥或蟬的鳴聲大異其趣。鳥或蟬的鳴聲是肉聲,而蟋蟀的鳴聲是器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我國從來有這樣的話,意思是說器樂不如肉聲。
其實就音樂上說,樂器比之我們人的聲帶,構造要複雜得多,聲音的范域也廣得多。聲帶的音色決不及樂器的富於變化,樂器所能表出的情緒遠比聲帶複雜。簫笛的表哀怨,可以勝過人的悲吟;鼓和洋琴的錶快說,可以勝過人的歡呼。鳥的鳴聲是和人的叫唱一樣,同是由聲帶發出的,其鳴聲雖較人的聲音有變化,但既同出於肉質的聲帶,與人聲究有共同之點。蟬雖是蟲類,其鳴聲由腹部之聲帶發出,也可以說是肉聲。
蟋蟀等秋蟲的鳴聲比之鳥或蟬的鳴聲,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們的鳴聲由翅的鼓動發生。把翅用顯微鏡檢查時,可以看見特別的發音裝置,前翅的裏面有着很粗糙的釒慮狀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質部」的部分,兩者磨擦就發聲音。前翅間還有一處薄膜的部分,叫做「發音鏡」,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機關。秋蟲因了這些部分的本質和構造,與發音鏡的形狀,各奏出其獨特的音樂。其音樂較諸鳥類與別的蟲類,有着如許的本質的差異。
螽斯與蟋蟀的發音樣式大同小異: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右前翅在上,左前翅在下。又,螽斯的釒慮狀部在左翅,硬質部在右翅;而蟋蟀則兩翅有着同樣的構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點:螽斯之翅聳立作棱狀,其發音裝置的部分較狹;蟋蟀二翅平疊,因之其發音部分亦較為發達。在音色上,螽斯所發的音樂富於野趣,蟋蟀的音樂卻是技巧的。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