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丹,千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65.《牛虻》:謳歌民主革命的英雄史詩
〔愛爾蘭〕伏尼契
【作者簡介】
捷爾·麗蓮·伏尼契(1864~1960年),生於愛爾蘭科克市,愛爾蘭1949年以前處於英國統治之下,因此她一度被歸於英國女作家之列。
伏尼契一生漂泊於歐洲大陸,早年在柏林學習音樂,後來曾到沙皇俄國當過家庭教師,此後又在意大利旅居過一段時間。正是豐富的人生經歷與社會交往,使伏尼契有機會接觸到當時正日益為人們所知的共產主義思潮,並且與一些革命導師和革命志士多有聯繫,結識了恩格斯、普列漢諾夫等人。而革命思想的影響也自然而然地體現在她的作品當中。
【背景介紹】
《牛虻》以19世紀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對奧地利殖民統治的鬥爭為背景,以愛國志士「牛虻」的命運、遭遇和結局為線索,猛烈抨擊了天主教會虛偽的反動本質,熱情歌頌了意大利人民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所作的英勇鬥爭。
1814年維也納會議以後,原在拿破崙統治下的意大利,再次被奧地利肢解為8個封建專制小國。作為封建統治精神支柱的羅馬天主教會的活動更加猖獗了。他們在意大利各地布滿間諜網,用軟硬兼施的手段,惡毒破壞和殘酷鎮壓意大利人民的反抗鬥爭,為奧地利統治者和封建割據勢力效勞。
在作者伏尼契看來,意大利一切天主教徒都是反動統治的幫凶,他們不是間諜就是走狗。為統一意大利,首先必須踢開教會這個絆腳石。書中作者把卡爾狄和蒙太尼里兩個人物作為教皇和教會的代表,以藝術的力量,揭露出天主教會的偽善、欺騙和反動。
【內容概述】
英國青年亞瑟就讀於一所意大利大學,他父母雙亡,同父異母的兩個哥哥掌握了家產,對他冷淡排斥,大嫂裘麗亞更是視他為眼中釘。惟一能給他以關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馬的女伴瓊瑪和愛他如子的蒙太尼里神父。
任意大利比薩神學院院長的蒙太尼里神父是亞瑟家的舊交,學識淵博、品行高尚,亞瑟非常崇敬和信任他。在一個悶熱的夏夜,亞瑟在與蒙太尼里談心時向他透露了自己想參加大學裏為反抗奧地利統治、解放意大利而成立的秘密團體「青年意大利」的打算。深知其危險性的蒙太尼里十分擔心,勸說亞瑟和自己一起去阿爾卑斯山採集標本,好找機會說服亞瑟改變計劃。然而,雖然他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蒙太尼里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不久,蒙太尼里被天主教會任命為阿平寧山區的主教,這意味着他將離開亞瑟,而新來接替他的卡爾狄神父又讓人難以信任。由於擔心亞瑟的安危,蒙太尼里很不願離開,他希望亞瑟挽留自己,但亞瑟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勸他上任,他只好憂心忡忡地離開。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