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維勒和馮·李比希:開創了有機化學的時代
在古代,人們實踐中接觸了很多物質,其中也接觸了很多有機物,但人們不能對這些物質有深刻的認識。
有機物比無機化合物的種類要複雜許多,數量上要多許多倍。在當今社會所有的化合物中,有人做過一次統計,發現有機化合物約佔總數的五分之四還要多。而且很多有機化合物的存在常常跟生物體分不開,尤其是動物和植物。現在,僅植物動物體內的蛋白質數量就有萬種之多。
早在19世紀以前,瑞典的化學家席勒(1742—1786年)就發明了提取有機酸的辦法。人們從而可以獲得更多更純的化合物。
大化學家拉瓦錫也將他的學說和有機分析結合起來,得出有機物均含碳與氫的結論。拉瓦錫還認為,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大多是氧與一個基團相化合的成果。
但是,人們總誤認為動植物組織就是有機物。
瑞典著名化學家貝采留斯在拉瓦錫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有機物實際是一種複合基與氧化物形成的,複合基本身是一種原子團,不含氧。
複合基相對穩定。這是貝采留斯的結論。
18世紀末盛行活力論。關於有機物的研究總帶有神秘色彩。貝采留斯很想衝破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界限,但他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都沒能成功。他從氫、氧、碳、水等無機物來合成有機物,始終沒有實現。於是,貝采留斯認為「生命活力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
他還系統地論述了這一問題。他把化學物質分為兩類,以是否來源於有生命的組織而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在有機物中,蘊含着生命的活力,所以,無機化學的規律並不是完全適用於有機化學的。
有機物就像陽光、空氣一樣是人們生命的必需品,成為「生命來源之物」。
比如說尿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就只能在人或哺乳動物的體內才能製造出來。人們認為,只有細胞受了某種奇妙的「生命力」的作用才能產生尿素。
就這樣,「活力論」在無機物和有機物之間劃開了界限。
1824年,一個年輕人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做了一個氨與氰酸相混合的實驗。當氨與氰酸氣體在容器中被水混合,振動搖晃了一段時間之後,這個青年把溶液蒸發。
隨着溫度的升高,液體不斷被蒸干,出現了一種結晶體。這就是他想要研究的「氰酸銨」。
他把這種晶體溶入水中,用來檢測它的性質,但是出乎意料的情況發生了,這種物質不是他所想像的所謂「氰酸銨」,而是一種新物質。
他繼續研究,終於發現了這種物質早就存在了,他曾多次測量過,不會出錯。但是這種物質在實驗室里從來沒有被合成出來,它就是尿素。有機化——合物尿素。
這種結果使他十分驚訝。按照流行的觀點,尿素是含有某種生命力的物質,在實驗室里人工合成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這個年輕人經過多次實驗證明,他的實驗是正確的。這就是德國化學家維勒。
他早在1823年就在動物尿和人尿中分離出來尿素,研究了它的性質,所以對尿素的成分比例相當熟悉。因為這項工作,他獲得了海德堡大學的博士學位。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百位世界傑出的科學家(上)》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