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中國經濟改革進程
  4. 8.3 世紀之交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制浪潮
設定

8.3 世紀之交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制浪潮

spanclass="xx1"8.3世紀之交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制浪潮/span

用規範的現代公司制度改造國有企業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20世紀末期國有經濟財務狀況急劇惡化促成的。

以「弱化所有權、強化經營權」為主要內容的「改革」無助於建立起有效的企業制度,使國有經濟的財務狀況每況愈下。在1988年以前,國有企業的虧損面一般不超過20%。但到20世紀90年代初,國有企業出現了盈虧「三三制」,即三分之一虧損,三分之一虛盈實虧,只有三分之一還賺錢的狀況。到了1995年,虧損戶已達到國有企業總戶數的40%,1997年上半年進一步發展到43%。如果再進一步比較國有企業的全部盈利額和全部虧損額,問題的嚴重性就更加明顯。1994年兩相比較,國有企業總體上還有凈盈利900多億元,1995年就基本持平了,1996年上半年出現了國有部門凈虧損130多億元的情況,下半年因商業銀行兩次降低貸款利率才有所好轉,但1997年第一季度凈虧損20多億元,1998年全年凈虧損78億元(見表8.1)。

表8.1全國國有企業盈利虧損狀況(1990~1998)(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財政年鑒》(各年)

一些國有經濟佔比較高的省份情況更加突出。例如,在我國國有工業重鎮遼寧省,到1997年全省國有工業企業已經連續3年凈虧損。當時926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虧損戶達491戶,還有一大批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由於國有企業虧損最嚴重,涉及面廣,被稱為「遼寧現象」。

不過,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並沒有對現代公司制度做出明確界定,而是用四句話來對現代公司的特點加以概括,叫作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基本特徵的企業制度。雖然企業治理和公司制度運作的現實都表明,針對現代公司所有與控制分離的特點,能夠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制衡關係的公司治理乃是現代公司的核心架構,但是,這一概念卻以難以為廣大幹部群眾理解為由被拒之門外。

面對着國有經濟的嚴峻狀況,中國領導一方面提出了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快了建設規範化的現代公司制度的步伐。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特別是1999年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公司化改制的規範,特別是強調了要在多元持股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使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革進入了按照國際通行的規範建立現代公司的新階段。

《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於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制提出的主要新要求是:第一,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企業外,「積極發展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國有大中型企業「要通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第二,「能夠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建立起制衡關係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求改制後的公司都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這是第一次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文件中出現「公司治理」(當時稱為「法人治理結構」)的概念和對公眾公司提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的要求。

這樣,對世紀之交新建立的公司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8年以後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制,大體上包含了三個互相銜接的步驟。

第一,實現政企職責的分離。

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的職能和作為所有者的職能是集於一身的。「國營公司」、「集團公司」等經濟組織既是行政機關,又是所謂的「企業」。為了把政企職責分開,由不同的組織行使,1998年就任的新一屆政府採取了一項重大步驟,將中央政府所屬的兼有政企兩方面職能的部級機構的行政職能移交給國家經貿委的「國家局」,外貿行業和電信行業的行政管理職能不是由經貿委的「國家局」行使,而是由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MOFTEC)和信息產業部(MII)分別行使。隨後又將這些「國家局」併入經貿委的各職能司。那些原來的「行政性公司」取消了行政機構的地位,成為不具有行政職能的企業。

第二,打破獨家企業的壟斷,促進競爭。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中國經濟改革進程》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