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中國經濟改革進程
  4. 6.2 80年代: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
設定

6.2 80年代: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中國經濟改革進程》最新章節。

spanclass="xx1"6.280年代: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span

「文革」結束以後,中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獲得了較多的各國經濟發展的知識,特別是過去和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現在已經躋身於新興工業經濟體的「四小龍」的發展經驗使他們認識到,只有堅定地實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外向型經濟政策,才能與發達國家共享文明成果,促進本國現代化的實現。1978年10月10日,鄧小平在會見聯邦德國新聞代表團時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們過去有一段時間,向先進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被叫作『崇洋媚外』。現在大家明白了,這是一種蠢話。」「60年代前期我們同國際上科學技術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這十幾年來,世界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20年、30年,有的方面可能是50年。到本世紀末還有22年,22年以後,世界是什麼面貌?」「我們的四個現代化,要在本世紀末達到你們現在的水平已不容易,要達到你們22年後的水平就更難了。所以,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

根據這一分析,鄧小平提出了「實行開放政策」的方針。

鄧小平倡導的對外經濟戰略和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的以替代進口品為目標的戰略不同,而是與日本和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四小龍」相類似的出口導向戰略。在粉碎「四人幫」以後的初期,中國領導人就為東亞地區的日本和「四小龍」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整個經濟高速成長的經驗所吸引,決定採取出口導向的政策,充分發揮中國在勞動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以引進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製成品出口來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這樣,在1978~1993年期間,中國的對外經濟活動逐步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

向出口導向轉軌的主要標誌,一是逐步打破對外貿易壟斷制,弱化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二是部分放開外匯市場,實行雙重匯率制度。

第一,採取措施以漸進的方式逐步打破外貿壟斷制,包括:將外貿審批權下放到省市一級政府;批准成立了各工業部所屬的外貿專業總公司,授予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外貿自營權;賦予外商投資企業自營外貿權,即外商投資企業有權經營企業自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進口和產品的出口。逐步取消進口配額和許可證限制。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還廣泛使用配額、許可證等手段來限制進口,以後就逐漸減少。到1980年代末期保留進口許可證的商品還剩53類,受管制商品貿易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46%。與此同時,逐步降低關稅保護水平。1982年中國關稅平均法定稅率高達56%,1992年下降到43.2%。

第二,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部分放開外匯市場。在傳統內向型計劃經濟體制下,進出口等對外經濟活動由計劃調節,外匯由行政分配,匯率由行政規定,為了與進口替代的投資政策要求相配合,通常採取本幣高估的政策。改革開放開始時,人民幣的官定匯率處於1.5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的高位。1980年10月,國務院決定允許國有企、事業單位通過中國銀行在人民幣內部貿易結算價(2.8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10%的浮動幅度內進行外匯調劑交易。1985年以後,首先在深圳等特區,隨後在其他省市普遍設立了外匯調劑中心。同時,允許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外匯管理部門買賣外匯。調劑市場也逐步放開匯率浮動幅度限制,完全由供求情況決定。這樣就形成了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匯率雙軌制。

第三,開闢經濟特區,建設出口產品生產基地。除了逐步打破對外貿易的行政壟斷和降低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中國在執行對外開放戰略時採取的另一項重大戰略措施,就是效法東亞一些國家的做法,開闢經濟特區,大力引進境外投資,大規模建設出口產品生產基地。

中國在確定以出口導向為核心的對外開放戰略以後,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執行的出口導向政策需要有能夠大量生產適合於發達國家市場需要的出口產品的生產基地。中國雖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卻缺乏擁有所需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的生產企業,而先進的企業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中才有可能產生和發展。中國幅員廣大、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制度,要在短時期內形成國內市場並全面實行對外開放是不可能的。面對這種困難,中國領導人從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建立經濟特區的成功做法得到啟發,決定採取建立經濟特區的辦法來實施對外開放政策。這就是說,在全國統一市場(integratedmarket)尚未形成的條件下,利用中國深圳等沿海城市毗鄰港澳台和海外華僑、華人眾多的優勢,營造「經濟特區」的「小氣候」,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對接。以沿海地區為戰略重點,分階段、分層次地逐步推進。

1979年中國政府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其特點:一是財政和外匯收入實行定額包干;二是物資、商業適當利用市場;三是在計劃、物價、勞動工資、企業管理和對外經濟活動等方面擴大地方權限;四是試辦出口特區,積極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加出口。1980年,將原擬的「出口特區」更名為「經濟特區」。然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做出決定,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四個經濟特區,全面實施主要由市場調節的特殊政策。1985年,決定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1992年,再開放一批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和內陸省會城市,逐步形成了有一定縱深的開放地帶。這些對外開放地區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地區。

這些改革措施,促進了中國對外經濟關係的劃時代進度。

1.對外貿易迅速發展

對外開放政策促使的對外經濟關係進步,首先表現為中國的對外貿易由徘徊不前轉向迅速擴張。外貿高速增長的基本原因,除了中國經濟規模擴張並由此導致的國際競爭力提高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依託於對外貿易的加工製造業的迅猛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採取「三來一補」的貿易方式,在產業基礎極其薄弱的條件下利用境外設備、技術和資金髮展本國的加工製造業。在早期,這種產業主要以國內市場為對象,生產產品替代進口品。隨着有利於出口的經濟體制和政策的強化,進口替代的成分就逐漸消退,重點轉向了出口。

隨着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加工貿易迅速發展。其典型形式是深入參與全球產業分工,並在產業價值鏈中佔據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環節,出口企業依靠國外進口的設備和本地廉價的勞動力,從日本、韓國等地進口中間投入品後,在本地組裝後再出口到美國、日本和歐洲市場。

1979~1993年期間,中國的進出口總額由293.3億美元增加到1957億美元,全國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了14.5%。隨着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明顯提高。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4億美元,居於世界第32位,佔世界貨物貿易總額的0.79%;1993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額增長8.5倍,達到1957億美元,佔世界貨物總額的比重上升到2.56%,位次也上升到第11位。

圖6.1中國的進出口貿易(1978~1993)(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天才一秒記住【繁體小說網】地址:ftxs.net,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