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立不朽豐碑
在歌德的《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面世後,有人出來反對了,他就是德國反動作家諾瓦利斯,他寫了一本名叫《亨利希·封·奧夫特爾丁根》的小說作為武器與歌德對抗,這兩本書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人生的歸宿在哪裡?是在勞動和造福於人類的事業中,還是在虛無縹緲的夢幻境界里?顯然,這兩部作品向德國人指出了不同的出路。一個是積極的,向前的;而另一個則是頹廢的、倒退的。
這部反動小說絕不是空穴來風。當時在德國文壇上正泛起一股逆流,這就是以諾瓦利斯為代表的反動浪漫主義。這些反動浪漫派詩人儘管對現實不滿,但他們沒有崇高的理想和向上的精神,只能沉緬於虛幻神秘的境界里去麻醉自己和讀者。顯然,如任其這一股逆流大肆泛濫,必將造成極壞的影響,於是歌德奮起迎擊反動浪漫派的挑戰。他在關於美學的一系列論文、談話和通信里,批判了反動浪漫派的作品和文藝觀點,並捍衞「藝術要從現實出發並為現實服務」的美學原則。歌德的美學學說有兩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和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在某種程度上的結合。歌德以其光輝的美學著作,為西方美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歌德的成就遠不在此,他在文藝創作方面的成就更是卓越不凡,自1809年他的《親和力》問世後,便開始了自傳體的創作,如《詩和真》、《意大利遊記》。
1819年,他出版了詩集《西東合集》。這是歌德採用東方題材來表達自己思想的作品。這期間較為重要的還有1829年完成的小說《維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
在《維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里,歌德描寫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教育區」,闡述了他要通過教育來改革社會的思想。維廉在學習時代參加的那個秘密團體,此時已發展成世界性的組織,其成員都必須憑一技之長為社會服務。維廉成了一個外科醫生。歌德強調每個人都必須從屬於集體,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裏可看出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對他的影響。此書更加突出勞動的意義,並表述了理論要與實踐結合的思想。可見歌德的人生觀和哲學思想在晚年變得更積極進步了。
歌德創作的頂峰是《浮士德》。這部詩劇取材於16世紀的浮士德傳說。1773年,歌德開始寫《浮士德初稿》。1790年,他出版了《浮士德斷片》。1808年發表了《浮士德》的第一部。最後,直到1831年夏,即歌德逝世前不久全書才脫稿。可以說,這是歌德經過60年的艱苦勞動和緊張探索而得出的藝術總結和思想總結。
俾斯麥自豪地說:只要有了《浮士德》,即使終生獨居孤島上,精神也可自足,不怕孤獨空虛來犯。列寧流放國外的日子確實帶上了《浮士德》,但俾斯麥之言是否可適用列寧,只有他自己知道。馬克思倒是最喜愛他的同胞的著作,在大量的論著中不時地讓《浮士德》中的人物出來作證。
歌德的深沉正是體現在《浮士德》這部著作中。晚年的歌德更加深入地思考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及人性的醜惡。這一切使歌德更迷戀於生命,也使他思想更深邃。在《浮士德》中,我們可以體會這位老人的深沉和精闢。
《浮士德》是一部人類精神史的詩學演義,其豐富性與多層次性使得闡釋變得艱難——這是相對準確的闡釋,另一方面,闡釋也顯得格外輕鬆,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大凡頂尖級的世界名著都是如此:一個開放的世界,一個默默無語的存在,自從它一誕生,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屬於歌德。而且毫無疑問,自從它問世起,歌德也只能作為一個讀者出現了,若重新寫,他再也寫不出這樣一本《浮士德》來。他賦予了它生命,它便是一個獨立的「人造人」,以自己的方式存活,時而還感動着歌德,像感動其他人一樣。從而也使人類對它的理解活動變得饒有趣味又困難重重,它的惟一的揭秘者是它自己——綿延不斷激情洋溢的被哲人兼詩人體驗着的生活。
雖然明知如此,但我們還是不能放棄對《浮士德》的思考,既出自求解的本能,也是為反思人類本身,因為我們抱定一個念頭:最終能給人類生活帶來革命性變化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人對自身的把握程度。
從1773年起一直到1831年才完成《浮士德》第二部,歷時60年之久,是歌德的哲學遺囑,精神的詩的自傳。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文學藝術家》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