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全集(第七卷·雜文及其他一)》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近代德國大詩人薛德林早期詩的研究
在整個德國文學史上,只有兩個詩人夠得上稱為偉大的:一個是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的歌德;一個是幾乎沒有人知道的薛德林(Hölderlin),但是無論哪一方面,他們倆中間都有顯著的距離,所以在他們生時,雖然並不是不認識,歌德從沒提到過薛德林;而薛德林在長期瘋狂中也極頑固否認他知道誰是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終於是近人的,在他死後的一世紀里,他的精神像中天的陽光,流注到德國,以至於世界的各方面,被人們神聖般地崇拜着,薛德林卻被遺忘在一個暗黑的角落裡,兩者相比之下,是怎樣一個驚人的對照呢?但是,正如高爾哥(StefanGeorge)所說,任何嚴密的箱子也鎖不住薛德林的光芒,他終於被人們從角落裡認出來,整理他的作品,發佈關於他的文章,在極短的期間,他的精神就注入一大部分的人的心裏,漸漸有取歌德而代之的趨勢——時間終於調停了他們倆間的不合;歌德影響了過去的德國文化,薛德林卻命定了要影響將來的。
在精神上,薛德林也正補了歌德的缺陷。歌德只代表了德國文化的一半,倘若沒有薛德林,這一半將終歸成了一半,但卻出了薛德林,他們倆合起來把德國文化完成了。這話並不過分,也並不神奇。我們都知道,歌德是個多方面的人才。他最會生活,他能很銳敏地去觀察近代生活,他是一個,正如亞諾德(MatchewArnold)指出來說,自然主義者。但是,只是這些偏於現實方面的東西卻不能使人們滿足,在人們內心的極深處,還有一種到更高的,更深的,神秘的領域裏去的傾向。只有這神秘的領域才能滿足人類的最根本的要求。這種傾向一直到最近人們才漸漸覺察出來,於是人們找到了薛德林,薛德林就正是神秘詩人的代表。歌德的靈感的來源是現實生活,薛德林卻把眼光放在渺茫的未來上,全人類無時無刻地不在盲目地向前走着,但眼前是煙霧,究竟要到什麼地方去呢?在煙霧裡薛德林卻看出了那個人類正向着移動的神秘的目標,這目標就啟發了他的靈感,他住在人的世界上,他自己是個人,但他卻看到神秘的神的世界裏去,這神的世界將成為人類的歸宿,他一生的努力就在把現實世界同神秘世界,人同神,弄得更接近了,他是成功了,因為我們很可以看出來,人與神接近的程度是隨了他在生命的路上的行程而隨時增加的。
他的早期詩就表現了他這種努力的開始,在最初他覺得人與神之間有着不可思議的距離,神是高高在上的,人卻受命運的支配,在痛苦裏輾轉着,在《命運歌》(spanclass="en-italic"Schicksalslied/span)里,他高唱道:
你們在高處的光輝里徘徊
踏着柔軟的地,幸福的神們!
燦爛的靈風
輕輕地吹着你,
像女樂師的手指
觸着琴弦。
不受命運的支配,像熟睡的
嬰孩,你們活下去,
純潔地保存在
清凈的花蕊里的,
是你們的精神,
無盡的輝明;
你們的眼睛
靜靜地閃着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