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國家發展,北京市作為首都,在人口、建築諸方面的擴張,恐怕是全世界最迅猛的擴張了。陶硯瓦當年當兵時常到北京「送稿子」,那時北京的人口是500萬。剛轉業時人口接近1000萬,現在據說有3000萬了。你幾天沒到一個地方,過幾天再去,可能一座樓就起來了,一條街翻新了,一條路沖直了。用日新月異形容,可謂所言不虛。
先是往二環以外發展,沒幾年就往三環以外發展,現在四環以外也很少餘地了,五環外都算市區了,更有不少人往六環外,甚至到河北的燕郊、廊坊、固安,涿州還有張家口方向買房。人們在一個新奇的年代,不斷創造着各自的新奇。
這個新建的小樓要放在什麼地方呢?
陶硯瓦一邊考慮着起草請示,一邊傻傻的暗自思忖着這個漫無邊際的問題。
他甚至在沒人時,找來北京市最新版的地圖,端祥來端祥去,象要排兵布陣的元帥。
其實,有人比他更着急,這個人就是尚濟民。
此刻的尚濟民,正獨自坐在辦公桌前,苦苦思索。桌上一堆文件,有待批的,有待閱的。他手裡拿着一根吸水軟筆,既沒批,也沒閱,而是在想建小樓的事兒。
那天他見到總理,只是如實彙報他了解到的情況,他沒想到總理聽完之後,竟說了一句:「你們可以考慮建個小樓」。
尚濟民聽了,立刻感到這句看似平常的話里,蘊含着一個沉甸甸的政治舉措。總理親自提議「建一個小樓」,既是對專家學者普遍呼籲的一個積極回應,更是從崇文尚德、尊史重道的文化思維出發,體現中央政府接續和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的決心及行動。
茲事體大,但具體操辦起來,真要「建一個小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需要把總理的指示,與國家的法規、部門的實際一一銜接對應起來,還要抓緊運作,爭取在自己任期內完成。
他象一個以長考為殺敵利器的圍棋高手,又象一個面壁悟道的高僧大德。桌上杯子里的水早涼了,他竟一次也沒碰。
陶硯瓦着急是瞎着急,尚濟民着急才會有辦法,人家是部長,是一把手嘛。
果然,很快便有消息來了。那天孫謙通知陶硯瓦:今晚在機關安排一桌餐,領導要宴請北京市老領導岳順祥,並且請陶硯瓦作陪。陶硯瓦一聽就明白了。
岳順祥,江蘇人,曾任老書記秘書。歷任東城區長、書記,市委黨委、組織部長,奧組委執行主席,干到68歲了,還沒算完全退下來,還在市委上班,保留着秘書、司機、辦公室等原有待遇。可知此公在京城黨政界之尊貴。
機關食堂在半地下的負一層,有重要宴請安排在機關辦公樓的三層,有電梯可達。時間定的是6點半,6點一刻,陶硯瓦已站在大門口迎候。一輛掛「京安」牌子的車子一到,陶硯瓦立即迎上前去,想着打開右後車門,卻見前面車門裡早有個小夥子跳出來把車門開了,並且一手扶人,一手護頭,架出一位老者。陶硯瓦即知他們便是岳順祥和他的秘書張宏,也忙上前挽着另一隻胳膊陪同上樓。先到接待室,尚濟民已先行到達,兩人握手寒喧,稍事停留後,就到餐廳落坐。宴請開始。
因為是第一次來,級別又比較高,所以標準定得不低。但岳順祥有好多東西或者吃得很少,或者連動也不動。尚濟民就說:「硯瓦,叫他們過來,岳主席是不是不合口味啊?」
按照慣例,這種規格的宴請,都是分餐制,亦即所謂「中餐西吃」,就是由服務員將每道菜肴按位分發到餐客盤中。它一是避免了大盤混吃的交叉接觸機會,二是避免了歐美人士因為不會使用筷子而產生的尷尬,因為它為每位客人都準備了中西兩套餐具。北京爆發「非典」之後,這種吃法已經非常普遍。
近年來西風日漸,不少人「崇洋」,什麼都往歐美靠,連這麼吃飯也叫「西吃」。實際上,這種吃法早在4500多年前就在中國出現了,有考古成果證明,最晚在龍山文化時期,我們的先人就採用以小食案進食亦即分餐制的方式。在不少古墓的壁畫中,也多有這樣的場面。鬼知道那個時候歐美人的祖先是什麼吃法?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龍脈陶硯瓦》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