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全集(第四卷)收編作者撰寫的部分回憶錄及日記,包括「我的小學和中學」、「我的中學時代」、「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清華園日記」、「高中國文教員一年」、「留德十年」及「二戰心影」。為求脈絡清晰,故按文章內容所反映的時代順序排列。「我的小學和中學」2002年在「文史哲」雜誌發表時,曾被分割為兩篇並分別冠題為「我的小學和中學」和「我的高中」,現在恢復原貌。「清華園日記」是作者於清華大學學習期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第三卷)收作者1988―2006年間所創作的散文,篇目的排列皆以時間為序,其中有「萬泉集」和「小山集」未收的1988-1994年所作的兩篇。「天上人間」一篇,因寫作年代不清,故置於卷末。季羨林全集(第三卷)所收散文,此前皆未單獨成集,分別散見於「季羨林散文全編」(修訂版)各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千禧文存」、「新紀元文存」和「病榻雜記」(新世界出版社,2001、2002
其他 5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第22卷)·譯著3:羅摩衍那1》為季羨林譯著集。《羅摩衍那》一般分為七篇。第一篇故事線索十分複雜、曲折,有時甚至混亂。內容有的與後面幾篇矛盾,比如四王子都結了婚,而在第二至六篇中,只有羅摩一人結了婚,足證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至於人物的塑造,詩篇的藝術水平等,比起後幾篇來,也略有遜色。但是,其中也有水平較高、影響較大的詩章。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收集了作者自1941至1996年間有關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的論著。其中「〈羅摩衍那〉初探」選自外國文學出版社的單行本,「五卷書」選自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簡明東方文學史」。兩篇英文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所出的「印度古代語言論集」。其餘文章均選自北大出版社的「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一書。「羅摩衍那」為印度古代大史詩,也是印度古代民間文學的瑰寶,故竟有關該書評論收入此卷。
其他 7萬字 一年以前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六下)」翻譯。「戰鬥篇」(下)於1984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經修訂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季羨林文集·第二十二卷」(1995年)。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第六卷)收編作者1946-2008年間為各種書刊撰寫的序跋類文章250餘篇,其中95%以上寫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江西教育出版社版「季羨林文集」第十三、十四兩卷收序跋129篇,時間截止到1994年12月;本次編集,一方面擴充了近十幾年作者的序跋文章,一方面也搜集了以往漏編的此類作品。一些文章在各種書刊發表時,標題曾被修改,這次遵照作者的意見,均盡量恢復原題。有些同類文章因為和全集其他
其他 9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第五卷)收作者上世紀80年代初至2003年間所撰寫的回憶錄與自傳等,連同「附錄」共計12題,篇幅長短不一。或取自單獨成集者,如「牛棚雜憶」(有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言實出版社手稿本2006年版);或源於「病榻雜憶」(有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學海浮槎」(有華藝出版社2005年版)、「季羨林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季羨林散文全編」第3輯(中國廣播電視出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收入作者譯作「羅摩衍那」第四篇「猴國篇」。作者翻譯「羅摩衍那」全書始於1975年,完稿於1983年,歷時十載。譯文依據印度巴羅達東方研究所出版的「羅摩衍那」精校本(1960一1975年),包括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鬥篇、後篇,七篇。目錄中對每一章的內容概述文字出自譯者之手,在正文標題中不再出現。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六上)》翻譯。現在,從內容方面、文體方面,以及其他方面仔細加以分析,可以斷言,第一篇和第七篇後出,第二篇至第六篇,除個別竄入部分外,是比較原始的。這五篇內容統一,文體統一,可能是出於一人之手。寫成時代約在公元前三四世紀,約當中國的戰國時期。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一本集中體現季羨林先生天人和諧思想的作品。書中的萬事萬物都被季羨林先生賦予了生命的內涵,老婦人、小男孩兒,一枝花,一條老狗,一場雨......季老以樸素的筆觸描寫對天地萬物的情感,一生經歷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筆下是鮮活感人的,集中表達了季羨林先生對天地萬物那種"民胞物與"的大愛。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不只是在訴說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傳達一種力量,跟隨季老感受生命、體悟人生,收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收錄作者30卷經典作品,是國學大師生平的真實寫照。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問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我原以為,我成為「雜家」是被環境逼出來的。現在看起來,似乎並非如此,我真好像是有一些「雜家細胞」。現在環境早已改變了,而我仍然是東抓西抓,還樂此不疲,這事實我能否認掉嗎?我早已年逾古稀,至今仍無改變的跡象和意願,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收入作者譯作「羅摩衍那」第六篇「戰鬥篇」(下)。「後篇」於1984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經修訂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季羨林文集·第二十四卷」(1995年)。《季羨林全集(第29卷)·譯著10:羅摩衍那(7)》收入作者譯作《羅摩衍那》第七篇《後篇》。作者翻譯《羅摩衍那》全書始於]973年,完稿子1983年、歷時十載。譯文依據印度巴羅達東方研究所出版的《羅摩衍那》精校本(1960一1975年),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第二卷)收編作者1986—1994年間的散文創作,作者先後命題為「萬泉集」和「小山集」。「萬泉集」原編成於1987年12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寫散文,因未能及時出版,又增補了若干新寫散文後於1991年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單行本。「小山集」始編於1993年末,編定時收錄作者從1991年至l994年所寫的散文,集末收錄了作者所寫的一首詩。兩集均編入「季羨林文集」第二卷(江西教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第一卷)收入作者1933—1985年間創作的散文。共包括四個小集,即「因夢集」、「天竺心影」、「朗潤集」和「燕南集」。上世紀30年代,作者曾應約準備編一本散文集,命題「因夢集」,後因故未果。1985年編選「季羨林散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時,特意將解放前的作品集成一集,仍以「因夢」題名。「天竺心影」是作者正式印行的第一部散文集,1980年9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收作者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收錄作者1995—2007年間撰寫的雜文、感言、韻文類文章200餘篇和1929年寫作的小說3篇。除小說曾附錄於「新紀元文存」、「病榻雜記」、「鏡頭人生」等作者著作集單行本。此次收編,遵照作者囑託,盡量與這些作品最初發表於各種報刊的文字進行核對,糾正了原排印中的訛誤,並做了必要的編輯加工。
其他 7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專收作者印度歷史與文化方面的著述作品,共計41篇。這些作品的撰寫時間從1951到1991年。其中,《印度簡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人民出版社,1958年)兩部專著分別單獨刊行,《跋彌》等四篇是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第一版,1982年)撰寫的條目,其餘單篇論著曾在報紙雜誌上發表。附錄中編入作者與曹葆華合譯的兩篇文章——馬克思的《不列顛
其他 3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第13卷):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收在這本書里的一些文章都是近十年來寫成的。有的發表過,有的沒有發表。這都是些極膚淺的東西,本來是不敢拿出來「災梨禍棗」的;但是中國有一句老話「聊勝於無」,我就是本着這種精神拿出來的。我希望,這些東西能供中國和印度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學者們參考;我也希望得到他們的指教。
其他 2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收錄作者20世紀30年代至20年代從英文試譯的德、俄、英、美等作家的九個短篇,從德文所譯的《沉重的時刻》,還有50年代從德文所譯的《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作家出版社,1955年),以及80年代從英文所譯的《家庭中的泰戈爾》。《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中所附安娜·西格斯的代序及出版社對她的簡明介紹亦一併收入本卷。《家庭中的泰戈爾》附有《譯者序言》(1984年)等作者撰寫的相關文章。
其他 4萬字 一年以前
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問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我原以為,我成為「雜家」是被環境逼出來的。現在看起來,似乎並非如此,我真好像是有一些「雜家細胞」。現在環境早已改變了,而我仍然是東抓西抓,還樂此不疲,這事實我能否認掉嗎?我早已年逾古稀,至今仍無改變的跡象和意願,我恐怕將以「雜家」終了。
其他 4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收錄作者1932—1994年間撰寫的雜文、書刊評介類文章(包括賀詞、會議開幕閉幕詞及發言等)190餘篇。其中絕大多數曾編入「季羨林文集·第十三卷」、「季羨林文集·第十四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998年),另補入作者20世紀30年代所作書評及50-90年代發表於報刊的雜文。新收錄的作者早年書評原載於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署名「羨林」、「羨」。
其他 8萬字 一年以前
《糖史》搜集資料……季羨林曾經從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除了禮拜天休息外,每天來回跋涉五六里路跑一趟北大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不輟。他面對汪洋浩瀚的《四庫全書》和插架盈樓的書山書海,枯坐在那裡,夏天要忍受書庫三十五六攝氏度的酷暑,揮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時候偶爾碰到一條有用的資料,便欣喜如獲至寶。
其他 4萬字 一年以前
市場上中國佛教史可謂多矣。但是嚴格說起來都只是「漢族佛教史」,不能冠以「中國」二字。漢族只是中國56個民族中之一族,不能代表所有的民族。……我們希望能窮數年之力,寫出一部與我們偉大祖國以及這個偉大時代相當的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史。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第五篇《美妙篇》主要是顯示悉多的貞潔和哈奴曼的英勇。對哈奴曼的描寫卻有點弄巧成拙。火燒楞伽一場,作者本意是顯示哈奴曼的機智,但顯示的卻是愚蠢。詩歌本身也有點難以自圓其說。即以藝術性而論,這一段是拙劣的。有人認為這一段是後人竄入的,這是很精闢的見解。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