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歷史小說
  3. 實話三國
  4. 十六王允拒諫殺蔡邕,傕汜報復誅王允(一)
設定

十六王允拒諫殺蔡邕,傕汜報復誅王允(一)(1 / 2)

卻說蔡邕被王允送交廷尉問罪,雖知自己並非真心偏向董卓,但卻不想強詞辯白。

作為史官,蔡邕還想續寫漢史。

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便向王允謝罪說:「吾雖算不上忠臣,也曉知大義。古今國家安危的道理,經常聽入耳,說出口,怎麼能背叛國家偏向董卓呢?我狂語瞎說,禍從口出。請求給予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

士大夫大多同情並想營救蔡邕,紛紛向王允求情。

已經變得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的王允,哪裡聽得進去,眾人營救王允之舉毫無結果。

太尉馬日磾聽說後,心急如焚,急忙找王允為蔡邕求情:「伯喈是曠世奇才,清楚很多漢朝故事,應讓其續寫漢代歷史。況且伯喈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若獲罪被殺,恐有失眾望,人心不服。」

「什麼刻額染墨、截斷雙腳。蔡邕之所以請求如此處罰,是想學司馬遷。」王允說,「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其寫史著書。然而,多有誹謗句詞流傳後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穩,不能讓姦邪諂媚佞臣在幼主身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仁德,又會令我等一併蒙受毀謗議論。」

馬日磾無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對別人說:「王允大概不能長久!」

眾問:「何以見得?」

馬日磾說:「善待人才,是國家得以維持發展的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是重視國家制度和創作的保障。像王允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命脈,阻礙國家經典流傳,難道能維持久遠嗎?」

蔡邕終於冤死獄中,終年六十歲。

蔡邕死後,朝野上下,無不議論紛紛,良臣、賢達、文人、志士無不為之哀痛。

有良臣問王允:「董卓信任蔡邕,是因為想借其威望沽名釣譽,而蔡邕並未助紂為虐。如果與董卓同黨,明知司徒及眾公卿痛恨董卓,依其膽量怎敢在司徒面前表現同情之狀?」

王允不語。

又有賢達問王允:「司馬遷所作史記,是一部奇書流傳後世,功勞無與倫比。直書史實,不隱瞞孝武皇帝過失,怎能算是誹謗?司徒卻認為孝武應早殺司馬遷,不至於留下誹謗之語。司徒仗義除賊,何謗之有?今欲殺蔡邕,恐怕作書留下毀謗議論,難道還有見不得人的不義之舉嗎?」

王允無以應對。

還有志士對王允說:「司徒不惜矯情曲意,偏違原則,諂媚逢迎,乃是正義;而蔡邕受到重用,多次勸諫匡正董卓行為,雖未完全聽從,也有所矯正,卻成同黨。這是不公平的。若後世將冤殺蔡邕具實秉書,也不能算誹謗吧!」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