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收入作者譯作「羅摩衍那」第四篇「猴國篇」。作者翻譯「羅摩衍那」全書始於1975年,完稿於1983年,歷時十載。譯文依據印度巴羅達東方研究所出版的「羅摩衍那」精校本(1960一1975年),包括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鬥篇、後篇,七篇。目錄中對每一章的內容概述文字出自譯者之手,在正文標題中不再出現。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專收作者印度歷史與文化方面的著述作品,共計41篇。這些作品的撰寫時間從1951到1991年。其中,《印度簡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人民出版社,1958年)兩部專著分別單獨刊行,《跋彌》等四篇是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第一版,1982年)撰寫的條目,其餘單篇論著曾在報紙雜誌上發表。附錄中編入作者與曹葆華合譯的兩篇文章——馬克思的《不列顛
其他 3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收入作者譯作「羅摩衍那」第六篇「戰鬥篇」(下)。「後篇」於1984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經修訂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季羨林文集·第二十四卷」(1995年)。《季羨林全集(第29卷)·譯著10:羅摩衍那(7)》收入作者譯作《羅摩衍那》第七篇《後篇》。作者翻譯《羅摩衍那》全書始於]973年,完稿子1983年、歷時十載。譯文依據印度巴羅達東方研究所出版的《羅摩衍那》精校本(1960一1975年),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季羨林全集(第22卷)·譯著3:羅摩衍那1》為季羨林譯著集。《羅摩衍那》一般分為七篇。第一篇故事線索十分複雜、曲折,有時甚至混亂。內容有的與後面幾篇矛盾,比如四王子都結了婚,而在第二至六篇中,只有羅摩一人結了婚,足證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至於人物的塑造,詩篇的藝術水平等,比起後幾篇來,也略有遜色。但是,其中也有水平較高、影響較大的詩章。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本卷收集了作者自1941至1996年間有關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的論著。其中「〈羅摩衍那〉初探」選自外國文學出版社的單行本,「五卷書」選自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簡明東方文學史」。兩篇英文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所出的「印度古代語言論集」。其餘文章均選自北大出版社的「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一書。「羅摩衍那」為印度古代大史詩,也是印度古代民間文學的瑰寶,故竟有關該書評論收入此卷。
其他 7萬字 一年以前
第五篇《美妙篇》主要是顯示悉多的貞潔和哈奴曼的英勇。對哈奴曼的描寫卻有點弄巧成拙。火燒楞伽一場,作者本意是顯示哈奴曼的機智,但顯示的卻是愚蠢。詩歌本身也有點難以自圓其說。即以藝術性而論,這一段是拙劣的。有人認為這一段是後人竄入的,這是很精闢的見解。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六上)》翻譯。現在,從內容方面、文體方面,以及其他方面仔細加以分析,可以斷言,第一篇和第七篇後出,第二篇至第六篇,除個別竄入部分外,是比較原始的。這五篇內容統一,文體統一,可能是出於一人之手。寫成時代約在公元前三四世紀,約當中國的戰國時期。
其他 1萬字 一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