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笙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白登山之圍之後,漢朝無奈只能提出了恥辱的和親政策,也是被迫之下的形勢之舉。
這種恥辱的和親政策,恥辱在哪裡?
很多人以為和親,就是單純嫁出去被冠以公主之名的宮女,把和親界定為舍一人而安大局。
所以對此的議論才會分成兩派:一方確實看見了這些女子的血淚,覺得「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極盡辛辣,甚至於偏激者覺得漢初這幾位皇帝不過是懦弱而已。
而另一方看見了漢初的艱難,不乏哀憐地為漢初辯護,覺得這是無奈的必要的犧牲,漢初確實沒有能夠與匈奴反抗的力量。
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在此我不多做評價,我只想對和親的實質在此做出更進一步的闡明。
——漢朝同匈奴的和親,主要是通過雙方統治者之間的聯姻來建立一種罷戰言和的政治關係,它並非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之上,而只是建立在雙方統治階級的利害關係之上。
它的初衷是以長久的時間,用軍兵以外的方法,逐漸臣服匈奴——「以計久遠,子孫為臣,兵可無戰以漸臣」。
但事實證明的是,沒辦法用武力在正面戰場上所贏得的尊重,通過邪門歪道也是不可能得到的。
所以和親的實質,其實是一種帶有強烈而濃重的政治軍事意圖的納貢:隨着漢朝「公主」而去的,更為匈奴人所看重覬覦的,哪裡是這薄命的紅顏呢?
是中原源源不斷的物資,是匈奴人完全沒辦法自給的穀物、絲織品、酒桑、銅鐵制器件等等,這些戰略性的必需品啊!
這才是真正的恥辱啊!這才是隱藏在美人的背後,漢朝人為之咬牙切齒近百年,覺得漢匈血海深仇雖十世猶可報也的真諦——連孝文皇帝給匈奴單於的外交國書,都要開頭口稱「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無恙」。
稱臣納貢,你以為他們是完顏臣構嗎?
這是強漢啊!是奉行着徹頭徹尾的大復仇主義,為了復仇當場殺人都能為人稱頌的,民風彪悍的強漢啊!】
「鏘」的一聲,在偌大的軍營里緩緩縈繞着,盤旋着落入了每個人的腦海,配合著天幕一句句直白而痛心疾首的話語,仿若是什麼雷鳴在耳畔炸響,又彷彿是什麼警鐘在腦中餘韻不歇。
這是劉邦失神之中彈擊劍刃發出的響聲,而或許亦能反映出所有人心下此時的波瀾跌宕吧。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這是將軍們咬緊後牙的羞愧,攥緊的拳頭,壓抑的怒火自肺腑直衝上頭腦。
「源源不斷的物資」「戰略性的必需品」?
——這是文臣們深呼吸着的心痛,陰沉的臉色,滴血的心酸自咽喉直墜入胃部。
「敬問」「稱臣納貢」?
——這是劉邦頭暈目眩,茫然失神,被過大的衝擊影響到完全沒辦法思考的空白。
沉默的底下,實際上是滿腔壓抑的義憤填膺,是被這過於龐大而無所預料的恥辱壓在了頭頂之上,驕傲被摧折,自尊被刺痛的苦楚。
沒有人能開口說得出話,所有人傻愣愣地望着天幕。
—
劉恆同樣捏緊了手,稍薄的指甲刺痛了手指的皮膚,掐紫掐青的痕迹,在白皙的手上一片觸目驚心。
這確實是恥辱,而劉恆……他不確定自己能否洗刷這份恥辱。
多羞愧啊,多狼狽啊!
這個足夠堅韌,心性足夠堅強的皇帝沒有掩面而泣,他也不覺得自己配得上掩面而泣。
罵得好嗎?後世人明明罵得好啊!
他們這樣不是懦弱又是什麼呢?邊境的百姓在哭泣啊,流水般送往匈奴的財物,哪一份的身上,不是沾滿了百姓的血汗?
——後世人可以為他們嘆息,但作為沒能親手復仇的人物,他們自己怎麼能覥着臉為自己開脫呢?!
劉啟沉默着,早在天幕開始講匈奴之時,他就自然地從父親的懷抱中掙脫了下來,此時安分地跪坐在一旁,沒有去打擾劉恆一人的痛苦。
他仰着臉看着光幕,心裏回想的是未來兩個兒子可以作為對比的臉。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