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棺取了下來露出一具棺木,由底、蓋、兩個幫以及兩個檔頭拼湊而成,檔頭是柏木。
相傳地下有一種小動物叫穿山甲,它專門吃死人的屍體,但是它聞不得柏木散發的味道,只要聞到柏木味道就停止挖土,所以棺材的檔頭都用柏木來做,以此來保護先人的屍骨。當然,更高規格的墓室,會用一些比較名貴的木料,防蟲蟻也有更高明的辦法。
棺木四周刷有白漆,棺身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雲紋路,非常的細膩。考古隊員見此信心大增,掀蓋的時候更加謹慎小心,待棺蓋再次掀開,棺里的屍體已經徹底腐爛,隨葬物大多掩埋在腐爛的屍體下,兩具棺木的屍身都是一米左右,應該是未成年的屍骨。
梁一清先是把屍骨一點點的撿了出來,強子本想上手幫忙被梁一清勸阻回去,悻悻的靠着墓壁一言不發。
屍骨早已脫落,撿起來方便些,梁一清對我說,「把屍骨帶回去,經過實驗,可以確定墓主人出生的年代,也對我們研究墓主人身份縮小了範圍。」
原來如此,我心想隨葬品有價值,這一堆破骨頭有什麼用,比伺候活人還繁瑣。所謂的縮小範圍,也是大海撈針,有名有姓的名門望族,都有碑文記錄,平常人家,就是翻遍當地縣治怕也難窺其一,只能籠統的說是哪個朝代的古墓。
屍骨大多撿了出去,棺木里清晰了不少,散落着不少銅錢,由一根根繩子串起來,時間久遠,串銅錢的繩子早已腐朽,銅錢散落的到處都是。
梁一清撿起一枚,用毛刷子輕輕擦拭,銅錢保存的較為完好,上面刻有「太和五銖」,太和五銖」四字呈方折篆體,直讀,光背。
梁一清把這枚錢幣交給其他工作人員,大家傳看一圈,稱讚之聲不絕於耳。北魏的銅錢形制類似漢代五銖錢,製作較為粗糙,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年代鑄造,存世尤為稀少。今天能發掘這麼多,也算是沒白忙活。
強子這時早已擠在棺木旁,兩眼放着綠光,我生怕他有不軌行為,趕緊貼了過去。「二白,你說這也不放點金玉,就點破銅錢,真是夠寒酸的。」
顯然強子對金玉的痴迷要高於古錢幣,殊不知,有些朝代的錢幣,遠高於金玉。就我知道的,五代十國的「大齊通寶」存世僅兩枚,每枚的價格都是以億論價錢的。
梁一清把銅錢都取出後,早有工作人員清點了數目,不多不少,正好一千枚,魏晉南北朝時期,銅錢的流通單位開始以文計算,一個小銅錢稱一文,1000個銅錢串在一起則稱為一貫。這種計數方法一直延續到宋朝初年。
清理工作繼續,隨後又找出一柄木劍,劍身已不明顯,上面刻有鎏金「通天大王」四字,倒是清晰可見。眾人思來想去,歷史上也沒有一個叫通天大王的人物,魏晉時期更是沒有通天大王一說,莫不成是杜撰而來?
強子冷笑一聲,「真是讀書讀狗肚子里了,這一看就是小孩子隨手的玩物,自己給自己起個響亮的名號,沒你們想的那麼複雜!」強子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的,家裡堆柴火的地方,掛了十幾把木劍。
梁一清思考半天,點頭默許,「強子說的也不無道理,古人也是人,我們有時候太鑽牛角尖,容易誤入歧途。這次給強子同學記上一功,回去後給他發幾本練習冊,以資獎勵!」
這麼一說,強子倒是高興了起來,至於為啥不獎勵別的,只獎勵練習冊,他沒有過多考慮,只要是梁一清誇獎他,就是美事一樁。
眾人又翻找了幾遍棺木里的雜質,沒有再發現隨葬品,這也意味着棺木的清理工作接近尾聲,考古隊的小張,把雜質都裝進袋子里,回去再用清水過一遍,萬一有疏漏。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王二白盜墓》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