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洗乾淨一點,都是你們自己要吃的東西,弄的越多,去了遼東就越不怕斷糧。」
泰昌元年十一月初五、燕山腳下的一條小河旁,此刻這裏正蹲着數萬人在河道兩旁。
他們身旁,有着一車車託運着秋收的糧食。
說來奇怪、此刻的他們正在清洗大米,而作為將領的戚金、秦邦屏則是跟在朱由檢身後,一邊吆喝人馬,一邊為朱由檢解釋道:
「大軍出征、若是在行軍途中,是不可能帶直接收下來、剝了稻殼和麥殼的糧食。」
「遠征的兵馬,糧道拉長就容易被襲擊。」
「因此要減小糧食的大小,所以軍糧是有所不同的。」
戚金給朱由檢介紹着,順帶舉例道:
「一般來說、在城中駐守,吃軟和的大米、小米是不出奇的。」
「但要是長途奔襲,或者說深入敵境,在曠野交戰的話,糧食的體量要少,要能吃飽。」
戚金的話,朱由檢理解的不難,說白了就是便攜式的口糧,例如近現代的壓縮餅乾就是。
不過他很好奇,戚金會用什麼辦法製作能夠壓縮的口糧。
好在他的好奇沒有幾秒,就被戚金解答道:
「這軍糧、在出征之前,需要取米一石、去殼洗乾淨,煮熟之後暴晒烘烤,晾乾之後取出雜質,再蒸一道。」
「如此反覆十次之後,便能獲得兩斗硬米。」
「這兩斗米需要士兵背負行軍,每次埋鍋造飯,每人取硬米三錢,拋於沸水中,煮沸後便能得到一碗硬米。」
「這樣的兩斗軍糧可以吃多久?」
朱由檢聽懂了,說白了就是將米中的水份去除,多次反覆後壓縮米的重量。
但就算是這樣,又能吃多久呢?
面對他的問題、戚金笑道:「加上二兩軍鹽,一塊醋布,這兩斗米足夠大軍吃五十日。」
「軍鹽和醋布是什麼?」
聽到兩斗米能吃五十天,朱由檢微微一愣。
兩斗米換算過來,不過二十五斤罷了,等於每日吃半斤米。
但聯想到這二十五斤米,是用一石米曬乾壓縮而成的,朱由檢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他小時候也見到過,一粒米若是煮熟在冷藏,那就會比原來的米更輕,但是口感更差。
如此反覆十次、實際上米還是那麼多,但只不過重量減輕了。
在朱由檢反應過來的時候,這時旁邊的秦邦屏笑着解釋道:
「軍鹽需要取鹽三斤,下水入鍋煮沸,直至堅小不消的模樣,大概就會有三個指甲蓋那麼大的塊狀,重量二兩,每次做飯時用刀削去一絲便可。」
「醋布便是將粗布一尺浸泡入一斤醋中,暴干後,每次做飯時,剪下一寸,泡入水中,待粗布變色再撈起。」
「另外還會取桑葚、野果、或者其他東西,也是暴晒後泡水而食。」
「這些東西都不能少,若是少了一樣,便會讓士卒難以堅持。」
秦邦屏的話,從科學角度來看,說白了就是補充鹽份和維生素罷了。
在古代、居然有人能想出這種辦法,更是說明了古人並不比現代人蠢笨,甚至還有所超出。
後世人不過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罷了。
這麼一想、朱由檢也說道:
「日後御馬監若是有機會能接收太僕寺,那必會叫每個士卒,都吃上肉脯。」
尋常士卒吃上肉脯是很難得,尤其是在行軍中。
朱由檢用大精力養羽林三衞和御馬監,要的就是他們驍勇善戰。
可若是連吃都吃不好,他們還怎麼驍勇?怎麼善戰?
眼下御馬監的草場、耕地不夠,自然是養不起那麼多足夠大軍吃的牛羊。
但是朱由檢有信心,只要按照他的計劃下去,牛羊只會越來越多。
他這麼想着、隨後和戚金他們翻身上馬,向着燕山大營趕去。
馬背上、朱由檢問道:
「按照此地前往遼東,不知需要囤多少軍糧才夠?」
秦邦屏見這問題簡單,也直接回答道:「從此地到瀋陽一千二百里地,大軍日行五十里的情況下,大概需要二十四日。」
「因此等家姐帶白桿兵前來,加上民夫,一萬一千人的情況下,應該需要一萬一千斗軍糧,醋布倒是不需要。」
「不過鹽必須準備一萬斤,另外最少弄兩萬斤乾菜和三萬斤醋。」
「軍糧一萬一千斗的話,大概需要用去殼米五千石左右。」
「好!」
聽到秦邦屏的話,朱由檢對他們二人道: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