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歷史小說
  3. 家兄朱由校
  4.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
設定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1 / 2)

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裏就是齊文王的陵墓,雖然齊文王只是藩王,但太宗破格讓其以帝王之禮下葬。」

正午,在北方炎熱無比的時候,朱觀樓他們正在安靜聽着一個青年導遊的講述。

青年導遊的身高不是很高,長的不算英俊,但是很精神,臉上帶着笑意,很容易讓人親近,所以四周的旅客都圍在了他的身邊。

「文王陵墓里有什麼?」

忽的,一個穿着圓領袍的小孩子提出了問題。

這個問題在朱觀樓聽來有些大不敬,但對於愛看熱鬧的百姓來說,他們卻都十分好奇。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青年卻笑了笑:「幾具戰馬的骸骨,還有一身甲胄,一些傢具和兵器。」

「文王下葬的時候是簡葬,當年「武狩之變」的時候,叛軍勢大,逆太子無法節制,因此有人來天壽山把地表明樓的許多禮器都偷走了。」

「到世祖武皇帝這裏的時候,有的人也想來拿,結果被人攔住了。」

「攔住的人說了,世祖武皇帝旁邊是齊文王的陵墓,齊文王對百姓和我們當兵的很好,我們要是拿了就是對不起良心,所以這兩個陵墓地表明樓的禮器才倖免於難。」

「大家現在看到的文王陵禮器,都是從二百多年前傳下來的。」

說到這裏,青年導遊帶着眾人走到了文王陵前的一塊石碑前介紹道:「這是太宗年間立下的聖德碑,記載了齊文王的一生。」

說著,青年導遊從齊文王的一生開始講述,例如十歲扶兄繼位,十二歲率軍平叛,十五歲組織復遼之役,十六歲北伐河套,十七歲……

這一切的一切讓人聽着感覺是天方夜譚,而朱觀樓交好的同窗也不免嘖舌:

「我十二歲的時候還在和我娘要生活費呢……」

「你怎麼敢拿自己和文王比?」朱觀樓哭笑不得,旁邊的同窗也咧嘴一笑:「那倒也是。」

二人說話間,他們的教習上前和青年導遊討論了片刻,隨後帶着青年導遊走了過來:

「同學們,詠芝導遊接下來會帶我們去天閣和長城遊覽。」

「諸位好,鄙人詠芝……」詠芝作揖行禮,齊國學子也紛紛作揖回禮。

進入武寧年間,伴隨着電腦、網絡、網絡實名制出現,大明宗藩境內掀起了稱字稱號不稱姓名的風氣,因此外出往往報自號和表字,只有在工作讀書的地方才會直呼其名。

因此對於詠芝的稱呼,朱觀樓他們也沒有多想。

他們在詠芝的帶領下走過了天壽山的所有皇陵,隨後乘坐景區門口租借的大巴車前往北邊的長城。

在車上,詠芝將自己的電腦連接了客車的電視,用文字和圖片介紹着大明的風土人情和物價。

這樣萬全的準備讓朱觀樓不免好奇道:「詠芝導遊已經畢業了?」

「沒有……」詠芝笑了笑,對眾人解釋道:

「我家裡時代務農,雖然算是富農,但供我讀書也比較困難,因此我大一來到北京開始,每個假期就來兼職導遊。」

「詠芝導遊是哪裡人?」有人冒昧詢問,詠芝也不生氣,心平氣和的解釋:「湖廣的。」

說話間,詠芝又開始介紹起了大明的風土人情,以及學子們所去景區的正常物價。

「在長城景區,一瓶礦泉水是五文,正常城市購買是兩文,吃的東西也偏貴,所以等會去了長城之後,在去天閣的路上,我們可以在開原縣吃點東西。」

「好貴……」聽到詠芝的話,朱觀樓的同窗忍不住開口,而詠芝也解釋道:

「國朝和齊國不一樣,我記得齊國是房屋包分配,工作包分配,翰林與博士包學費對吧?」

「國朝這邊不是,房屋需要自己購買,工作需要自己找,國家只負責十五年義務教育和每個學期的補助津貼。」

「加上人口需求大,緊鄰諸國,因此物價比起齊國略高些。」

「詠芝學兄去過齊國嗎?」朱觀樓好奇詢問,詠芝卻搖了搖頭:

「想去看看文王待過地方的風采,但一直無緣。」

「國朝的學期補貼和齊國一樣嗎?是多少?」一些學子好奇詢問。

「小學一兩,中學二兩,大學每學期三千文,也就是三明兩,差不多夠一個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

詠芝解釋着,隨後也反問:「齊國呢?」

「我們?」學子們看了看,然後撓了撓頭:「我們是小學二兩,中學四兩,大學六兩。」

「而且我們物價好像比你們的便宜,教習說這是均產制的好處,可以讓齊國百姓享受高福利。」

「嗯……」詠芝沉默了片刻,點了點頭:「均產制度確實不錯,至少少了許多爭鬥。」

詠芝的話讓車上的人不知道說些什麼,因為他們都清楚,大明由於分配問題,社會上的民怨不在少數。

相比較之下,齊國雖然也有過多次分配問題,但都能被齊王發動百姓及時糾正。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