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華滌情錄》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南嶽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說的便是南嶽衡山之尾嶽麓。嶽麓山以湘江為鄰,又是大名鼎鼎的「南嶽七十二峰」之一,上有天時冬夏皆暖,下佔地利山高水闊,無數英豪順湘江而下,只為一覽衡山之靈秀,而衡山之靈氣所鍾,首推祝融;人文薈萃,當選嶽麓。山腳的嶽麓書院,山腰的麓山寺,山頂的雲麓宮,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士與武林豪傑的目光。
卻說尚峰一路緊趕慢行到了衡山,也不急着上嶽麓,而是於各峰頭遊歷。衡山武學淵深,先後有火神教、黃龍派在此傳道,兩家為奪天賜福地祝融峰而多起爭鬥,門人弟子死傷無算,後經衡山壽佛劍宗調停,三家於祝融峰頂合建一庵,取名天尺,釋「祝融神山高可量天」之意,約定三年一較武,勝者入主天尺庵,而後三年再比。眼見大比之年將至,三家門人弟子又蠢蠢欲動,意圖贏下大比,為師門掙幾分面子。尚峰見祝融峰熙熙攘攘難求清凈,也不多留,徑投嶽麓山而來。
卻說王岳辭別尚峰,五更起二更眠,於尚峰之前到了嶽麓山。他自小被凈虛收養,洞虛觀又地處極北,天寒地凍慣了的,乍一入這南方群山,只覺得滿身的不自在,身上的短衫幹了又濕濕了又干,好不難受。直至嶽麓山腳,望見那連片的書齋,參天的巨木,才覺出一絲清涼來,不由得足下生風,愈走愈快。
行至山路岔口,旁邊忽然走出一個胖大和尚,黑峻峻的臉上滿是肥油,在這炎光天熠熠生輝。和尚見王岳走近,合十一禮道:「小檀越,貧僧問訊了。」
王岳見他其貌不揚,心下怠慢,敷衍着還了一禮。和尚也不以為意,問道:「不敢動問,小檀越何方人士,緣何到此處來?」
王岳見他出言莽撞,答道:「大師父怎生見得我不是此處人?」
和尚道:「貧僧是瞧着小檀越汗濕重衣,想來是不耐南方酷熱。」
王岳笑道:「大師父錯了,在下固然狼狽,大師父不也汗流浹背嗎?這遠遠望去,真好似堂下羅漢,金光耀目。」
和尚微笑道:「『如來惠我,袈裟着身,鬚髮自落,我游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承小檀越謬讚為羅漢,羅漢者本性安然。汗出而心靜,心靜而清涼——同是流汗,與小檀越卻有雲泥之別。小檀越以為如何?」
王岳一頓,暗想道,「這大師父好利的口舌,我於佛法卻不甚精通,沒得開口惹他一場笑,不如走了的好。」於是沖和尚點了點頭,徑直去了。
不多時,王岳已來到嶽麓書院。書院正門卻與江岸黌門大相迥異,左右紗罩燈各一盞,門柱上懸有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正門上懸一匾「嶽麓書院」,正是前朝真宗御筆。台階與夾壁錯落間,卻難掩新窯的煙火氣,想是新修未久。
王岳曾多次聽師父凈虛盛讚嶽麓書院,尤以山長葉性最受其推崇。王岳暗想道「師父所言真是分毫不錯的。想嶽麓書院自前元便多災多難,這山長能重修至此,實在難得。」
這般想着,王岳邁步登階,進了大門後,有一弟子迎了出來,問道:「足下何人,緣何至此?」
王岳抱拳一禮,答道:「在下乃洞虛觀主持座下弟子王岳,今奉師命前往雲麓宮,途經書院,心生欽敬,特來拜門。」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李沂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