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湖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歷經艱辛奔波忙,鄉村紮根做藥商。
全家動員齊上陣,願用勤勞換冬糧。
------
「收不收?」
「收!」
「都收哪些品種呢?」
「這個還真得好好研究研究。老品種現在沒有貨或者貨很少,新品種開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別人以前肯定也嘗試過,至於什麼原因沒有做成,那就不得而知了。」
「......」
劉天光和劉天明在討論着在老家收藥材的一些事情。
天光和天明是親兄弟,出生取名的時候,家裡人沒有按照家譜的範字,而是自己起的,尾字「光明」是父母想着兄弟二人都能夠有一個光明的前途。
哥哥天光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國企工作,在管理崗位上一步一步往上爬,弟弟天明中專畢業後先是在工廠做工,後來自己開了一家店面,維持着日常的生活。
與藥材這個行當結緣還得追溯到兩年前。
二零二零年,在新冠疫情暴發的初始階段,天明的店面在當時由於防控的需要無法正常開業,可是還得生活啊,於是就想着看看是不是可以先做一些別的副業,好貼補一下家用。陰差陽錯,就瞄上了中藥材這個行當。
最開始的時候,父母是極力反對的,畢竟這對於全家來說都是陌生的,擔心做不好了會賠錢,但是架不住兄弟二人的執着,最後也只能是「睜隻眼閉隻眼」了。
還是打算回老家做的,兄弟倆的老家在東北一個縣城的農村,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生態環境很好,據說當地有三四百種動植物藥材,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還沒有被開發出來,這對兄弟倆來說是一個機遇,把握好了是會有大發展的。
十幾年前,因為一些變故,父母帶着天明搬到了本省的另外一個城市,即便是故土難離,但當時也是不得不搬,實在是沒有辦法。這麼多年來,天明在新的城市結婚生子,兒女雙全,雖然經歷了諸多挫折,但總還是能夠過活着。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漸漸地老了。
北方鄉村的冬天,色彩是單調的,東北的鄉村尤其如此。一眼望去,連綿起伏的群山幾乎都是一個顏色,除了松樹或松林能夠呈現出一點綠或者是一抹綠外,其他都是灰暗的,雖然沒有了生機,但是如果襯上飄落的雪花,那景色也是相當壯觀的,現在看着是蒼茫的一片,但在這蒼茫的景緻下卻潛藏着未被開發的寶藏,這就是兄弟二人看到的,這是鄉村創業的底牌。
老家的一年四季相對來說是分明的,當地的藥商一般只做春、夏、秋三個季節的生意,到了冬季,大多也就選擇「貓冬」了,即便是有堅持在做的,規模也不大,也沒有其他季節幹得那麼起勁。
這些人說是藥商,那只是雅稱,其實就是二道販子,他們一般都是在收鮮貨的過程中及時倒手扒一層皮,賺個差價,有一時賣不出去或者認為可能漲價的品種,就會曬乾了「囤」起來,等待賣個好價錢。
冬天還想着要出貨的,要麼只是這個季節才產的幾個單一的品種,要麼就是在前面要價高沒賣出去「砸」手裡了,這個季節不賣,等到來年新品下來就更不好賣了。
這是兄弟二人做藥材的第二個年頭,今年開始租了場地,準備大幹一場。
場地是在上凍前租下的,位於縣城的南部,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交通便利,視野開闊,是一個好地方。
這原本是一所小學,佔地七八畝,有二十多間教室。前幾年在與其他學校歸併後便閑置下來了,後來歸了個人,房東把院落好好修整了一遍,雖然房子老舊了,但院牆和大門卻是很像回事兒。
剛入駐的時候,院內的雜草有一人多高,幾排大楊樹,幾堆玉米秸稈,幾十個蜂箱,亂七八糟的東西着實不少。那時候正好有一批藥材急着加工,就也先沒顧這些,後來等到都處理完了才翻過頭來收拾。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