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趙大貴家的女人
  4. 年關近了
設定

年關近了

默默可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唉,這煩人的年,可怎麼過呀!」金鳳村的趙大貴在屋子裡低垂着頭,窩縮在一個小凳子上,一連聲地嘆着氣,之後便雙手抱了頭沉默了。

金鳳村是華北平原南部的一個村莊,趙大貴一家祖祖輩輩就生長生活在這個村子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金鳳村四周都是樹,種滿了大片大片的楊樹、柳樹、榆樹、棗樹,就連每條路的兩旁都種滿了楊樹、榆樹以及桑葚樹。金鳳村村東和村西各有一條河流,村東的叫滏陽河,據老輩人講,這條河在過去非常寬闊,是河北南部的煤炭運往天津的主要航道,經常有大輪船經過,金鳳村當時還建立了一個可供運輸船隻停靠修整的很大的碼頭,後來隨着公路運輸的發展,這條河道才漸漸被遺棄不用,進而河岸兩旁的村莊由於村子建設、填河墾田等原因,使得河道越來越窄,至今變得只有二三十米的寬度了,村西的那條僅有十來米寬,其實就是條大的河溝。這兩條河一年四季都有水,使得金鳳村給人以靈動靈性的感覺,尤其到了每年的春天,樹木吐綠,冰河融化,麥苗返青,萬物欣欣向榮,整個大地便復蘇了。

是的,復蘇,八十年代的主題就是復蘇。八十年代的中國是個復蘇的時代,大地在復蘇,社會在復蘇,城市在復蘇,農村也在復蘇,同時復蘇的還有人,那被禁錮了千百年的人的思想、心靈、情感,還有愛,都漸漸地復活蘇醒了。

「愛?哪裡還有什麼愛。」

「這年代,愛也是一種交易。

復蘇了,一切便露出了勃勃生機!

金鳳村有一千多口人,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村裡已經東一家西一戶地蓋起了不少高大寬敞的磚瓦房,甚至有一戶已經矗立起了一座兩層的小樓。開放搞活,使得那些頭腦活泛有眼光的人領先一步邁上了富裕之路,他們種市場緊俏的經濟作物,搞大棚蔬菜種植,搞養殖,搞運輸,販賣布匹服裝,開農資門市,開百貨店,開飯店,修理電器,辦工廠······當大多數人還在為姓「社」姓「資」問題爭論不休前後觀望左右搖擺舉棋不定的時候,他們已經勇敢地沖了出去,他們敢於以身試水,甚至敢於試法——管他姓社姓資,只要能掙錢富裕,先幹了再說。

他們成功了,他們富了。他們買了拖拉機、三馬車,買了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電視,儘管電視是黑白的,只有14英寸,但在當時的村裡也足以風光高貴得令人眼饞仰視,也令電視的主人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

擁有電視,在當時是一件很值得炫耀顯擺的事,尤其到晚上,有電視人家的家裡便會擠滿了人,擠得滿滿當當。他們戴了手錶往往會特意把上衣袖子挽上去,故意露給別人看。他們會一天里時不時地騎着自行車在村裡遛上那麼幾圈,會穿了嶄新的時興的衣服走東家串西家地去讓人家打量詢問。尤其春耕的時候,他們就開上拖拉機去犁地,一晌的功夫就能犁完好幾畝地,真是讓人羨慕得有些眼紅。

但金鳳村更多的還是窮人,他們或由於家底薄,或由於缺少勞動力,或由於懶惰不好好乾,或由於思想保守膽子小,或其他的什麼原因,至今還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住着漏雨的土屋,一年四季就穿一身已經分不清顏色的粗布衣服,甚至過年都吃不上一頓餃子的貧困窘迫生活。春耕的時候,他們也只能人工勞作,只能靠肩挑手推人翻地,只能一點點地在溫暖的春風裡播種着虛幻的希望。

趙大貴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甚至比這樣的生活更慘。

趙大貴是窮人。

一進臘月,時間突然就感覺過得飛快,年好像一下子就到了人眼前。

一過臘月二十,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雞鴨魚肉,各種時令新鮮的蔬菜,花生瓜子糖塊,紅通通的大幅春聯,花花綠綠的花紙,幾千甚至上萬響的鞭炮,當然,少不了家裡每個人要買上一身時興嶄新的衣服,勞作了一年,好不容易到了過年的時刻,家家戶戶都在可勁兒地花着錢,一個比一個買的多買的貴,像比賽一樣。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