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寫的正統文體是文言文,加上東漢以前,使用竹簡、絲帛等作為書寫載體,必然要求文字簡潔,給文言文製造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到後來,紙的普遍使用,和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一些通俗文學,開始用上比較口語化的文字,但是,直到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
這個時候的大唐,用白話文寫成的東西,絕對能讓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也是有標點符號,那時候稱之為句讀,只不過是用來簡單的斷句,和李憶安書中所利用的標點複雜和豐富比起來,完全不是一個層次,那些故事讀起來更有感覺。
「這些書……」
李世民很快又發現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書上面的字跡,不像是手抄,甚至還看不出有手抄的痕迹。
他雖然不是書法大家,但對於書法也有一定的了解,這整齊公正的台閣體書法,能和虞世南一分高下。
「承乾,你知不知道,這些書先生是怎麼造出來的嗎?」
李世民回頭問道。
李承乾說道:「先生髮明了一個叫做活字印刷術的東西,然後他還大批量地造紙,這些書都是先生的紙,然後用活字印刷術印出來的。」
「活字印刷術?」
李世民愣了片刻,他只知道雕版印刷術,又問:「這些書印刷的速度怎麼樣?」
李承乾想了好一會,說道:「我回來之前,聽說先生的工廠裏面,今天就印刷出大概一百多本這樣的書,但還沒有裝訂好。」
「一天,一百多本?」
李世民驚訝得那些書的手也顫抖一會。
「是啊,先生還說,速度太慢了。」
李承乾如實地說道。
這樣還慢?
那怎樣才算快!
再快一點,那就是逆天了。
要知道現在的雕版印刷術,還遠做不到如此速度,如果是手抄的書,一天都抄不出一本來。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