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江西建設南昌經濟開發區
21世紀初,來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考察的中國華源集團董事長周玉成感慨地說:「看到這種機器轟鳴、熱氣騰騰的場面,彷彿回到了1992年上海浦東的開發現場。就沖這種蒸蒸日上的好形勢,我們也要來投資!」
始建於1992年的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江西省首家省級開發區。
開發區坐落在南昌城的北部,與老市區僅一江之隔,有新八一大橋、南昌大橋、贛江大橋與之相連。
開發區背倚梅嶺山,南臨贛江水,轄區面積118平方公里,規劃工業園區面積40平方公里。
建設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拓展南昌市生產力布局,加速江西省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江西省、市一項跨世紀的重大建設工程。它為老城區產業轉移,資源優化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天地。
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該區的發展歷經坎坷。
由於融資渠道單一,硬環境建設緩慢,在全區縱橫88平方公里土地上,「五通一平」的工業園區面積只有0.8平方公里。
硬環境不硬,如何能吸引客商?
開發區的幹部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步履緩慢的原因:「過去,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等、靠、要』。等,就是等項目談妥了後,等客商拿錢來開發;靠,就是靠區財政投入資金開發;要,就是向政府要資金投入。在『等、靠、要』中,開發區失去了人氣,失去了商機,失去了發展機遇……」
建園後的9年里,落戶企業寥寥無幾,全區財政收入只有4000萬元,在全國開發區中列倒數第二位。
2000年,該區被批准為國家級開發區。
2001年,江西的決策者做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判斷:江西正處於一個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是因為,沿海發達地區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開始產業轉移,江西與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毗鄰,完全可以做沿海產業轉移的承接基地。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發揮規模效益,江西注意規避先發地區走過的彎路,將所有工業項目集中於開發區。
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臨贛江、北鄰昌北機場,三條國道在此交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面臨着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
此時,開發區面臨兩條道路。一條是走「小快起步,滾動發展、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傳統之路;另一條是走「以大開發迎接產業轉移」的超常規發展之路。
實現超常規發展要有一流的硬環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軟環境,不然就會錯失發展的機遇。這方面,該區曾付出過沉重的代價。
1996年,海爾集團在該區考察後,萌發了前來投資的念頭,但在洽談中,由於區里「算盤」打得太「精」,不肯滿足對方低成本擴張的要求。結果,海爾集團把投資項目放到了安徽合肥市。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一項目已成為合肥市的第二大支柱產業。沉痛的教訓,使他們深感營造一個良好軟環境,必須從實際出發,開明比精明更重要。
在全區幹部職工大會上,區管委會主任湯成奇作了這樣的清晰表述:「一是要算大賬,算活賬,算長遠賬。讓客商享受了一些優惠,賺了我們的錢,但我們也實實在在得了好處。二是不能光算客商拿走了多少,也要算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投資者不來,我們永遠是一個『零』。」
湯成奇說:「長期以來,開發區的建設一般發展程序可以用方程X+Y+Z=A表示。其中,X、Y、Z、A分別代表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項目落實和經濟總量增長。常規求解是X—Y—Z=A,即先根據自有資產和引進資金的多寡建設基礎設施,再招商引資,然後落實項目開工開業,最終實現園區經濟總量增長。」
湯成奇認為:「走傳統之路,發展穩妥,但速度太慢,可能錯失機遇。」
基於這種判斷,湯成奇提出了破解方程的全新思路:運用逆向思維,列倒解方程為A=X+Y+Z。
也就是說,根據各種條件和可能確定「三年翻兩番,五年翻三番」的超常規發展目標,再以創新的理念和超常規的舉措,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招商引資、項目開工等難題,從而加快開發,引鳳築巢。
從正解方程到倒解方程,開發區的領導者經歷了一次觀念的飛躍。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互動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正式實施》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