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毛瑟軍用手槍
軍用歷史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也有盒子炮,也稱駁殼槍。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盒子炮在傳說中,是毛瑟廠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JosefFeederle),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為什麼會有爭議呢?一是該槍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因此有人以此為毛瑟積極參與的明證。但是德國的專利法,允許公司作為代表申請人及專利擁有者,不像美國,必須由發明人具名,再將專利權轉移。不過,盒子炮在美國申請專利者也是毛瑟本人。
第二個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駐紮毛瑟廠的美軍指揮官,不知吃錯了什麼葯,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廠的記錄給燒了。從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槍、毛瑟手槍,都沒了出生證明,大家只有用猜的。
燒毀的記錄中也包括了研發日誌等文件,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誰發明的,至今仍有爭議。
盒子炮在毛瑟廠又稱菲德勒手槍,是該三兄弟與其有極大關係的另一明證。當時,半自動手槍剛剛起步,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須要得到一個主要強權的軍隊合約,因此他將盒子炮命名為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個軍方合約。不過事與願違,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產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盒子炮。
槍械來源
一、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但整體而言,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
二、修械所、廠、隊生產: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在修槍之餘,也製造一些軍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軍梁溝四所等。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有的修械所設備好,材料供應好,則產品較佳。中共在敵後的修械所,因為鋼材來源斷絕,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三、私人遊動修槍、造槍商販: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說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數人不等,為地方豪強大戶、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枝,按客戶的意思,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質依人而異,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惟妙惟肖。當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沒有原槍作樣子,只是師傅教下來,以訛傳訛。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幾發是可以,打多了就會出問題。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許多此類槍販在抗戰時為中共吸收,成為中共兵工人員。
四、舶來品: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經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陸軍部與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簽約,購買:「德國新式口徑七六三密理米突、槍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槍─千七百桿,連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彈五百顆、甲(註:假)子彈一個、彈簧一個、弓簧一個、羅絲板一個,每桿凈收價洋七十整,共計價洋一十一萬九千元整。」本件中的盒子炮,槍管核算起來只有3.77吋,相當特殊。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