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出生,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嚴重失敗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委員、起義軍第二十軍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長,兼任蘇維埃大學副校長。1934年他以57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表現了老英雄的大無畏的革命氣魄。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0月-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他以古稀之齡朝氣蓬勃地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中,致力於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黨中央曾評價他「對自己是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中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毛澤東稱讚他是「堅強的老戰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劉少奇稱讚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周恩來稱讚他是「人民之光,我黨之榮」。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後,徐特立關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黨的優良作風。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名老黨員,一名黨的高級幹部,應該時刻不忘保持黨的優良作風,特別是保持「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工作作風。他關注的第二件事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他孜孜不倦地從事學術研究,發表了很多精闢的見解及深刻的論述,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
1927年春,徐特立回到離別近半年的家鄉,展現在他眼前的鄉村面貌是全新的--惡霸地主的威風被打下去了,流氓、煙、賭也不見了。法院無案可審,大小訴訟,農會開個會就公平解決了。透過這些變化,他看到了農民運動的力量,也體察到毛澤東潛心從事農民運動的遠見卓識。於是,他參加了湖南省農民協會,並擔任教育科長,兼任湖南農村師範農運講習所主任。
1927年5月,反動軍閥許克祥在湖南發動了「馬日事變」,瘋狂屠殺共產黨,鎮壓工農運動。徐特立加入共產黨的兒子徐篤本,也在敵人追捕時犧牲。徐特立深感靠國民黨解救中國已成泡影,國恨家仇,促使他四處尋找共產黨。不久,他在自己的學生、女共產黨員黎尚瑾家中,遇到了過去一師的學生、來此避難的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李維漢,即向李維漢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經他的介紹,正式加入了共產黨。當毛澤東知道這一情況時,讚揚說:真是疾風知勁草,歲寒知松柏啊!
徐特立入黨後,參加了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工作,並參與發動南昌起義。1928年,黨中央派徐特立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兩年後,他回到了國內。不久,即奉命赴蘇區。為了普及蘇區教育,他創辦了師資訓練班,不久發展為列寧師範學校,先後為瑞金140多個鄉培養了600多名教師。在徐特立的直接領導下,蘇區還辦起了各種專科學校,為黨培養了大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的幹部專門人才。
在長沙、在瑞金、在延安,徐特立都親手創辦了大量的學校,而且是在沒錢或少錢的條件下辦成功的。他憑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兩大傳統法寶。
徐特立在當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時,由於日本的侵略,國民黨的封鎖,沒有科學儀器設備,沒有必需的圖書資料,甚至連普通的校舍、黑板、紙、筆都很缺乏。困難再大也難不倒徐特立,他帶領師生們,自己做教具、自己製作實驗設備、自己編寫教材,還自己動手挖窯洞、建校舍。自力更生辦起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居然能培養出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和專業管理人才,如著名的核動力專家彭士祿、中國地熱之父任湘等,人才之多,舉不勝舉。
徐特立辦長沙師範時也是白手起家。第一是沒有校舍,最後想到善化縣和長沙縣已經合并,善化的學堂閑着,雖然是個破廟,收拾收拾,臨時湊合著還可以用。教師不夠,找朋友幫忙,只吃飯不給錢。沒有校工,徐特立就自己兼。沒有教材也是自己編。就這樣,一座生氣勃勃的長沙師範就辦起來了。多年過去了,長沙師範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徐特立辦長沙女子師範也是一樣,校舍、黑板、桌、椅都是借來的,沒有經費,自己就在其他學校多兼課,所得的收入作為長沙女子師範的辦學經費。
徐特立排行第二,他有一個外號叫「徐二叫化」,原因是他自奉極其儉樸。有一年除夕,他辦完事深夜才返校,開水泡冷飯就成了他的年夜飯。徐特立在當長沙師範校長時,因為穿着過於粗朴被周南女校的門房誤認為是下人。更有趣的是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高級參議時,被張治中將軍的門衞擋在門外,說:「今天張主席有重要客人來訪,恕不接待。」等到徐特立回頭拿來名片,張治中將軍出來迎接,門衞才知道這位形似伙夫的老頭就是今天的貴客徐特立。他當校長,教員坐轎子,他步行;教員吃小灶,他和學生一樣吃大灶;教員穿皮鞋,他穿草鞋;別人請客,他從不去參加。他在《六十自傳》里寫道:「節省日用,謝絕一切應酬,絕對不請朋友吃酒肉和茶點。」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徐特立為了辦學,艱難困苦勤儉節約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像。為了緊縮開支,哪怕一張紙、一支筆都不隨便使用。教師們丟棄的剩殘粉筆頭,徐特立隨時撿起來裝在口袋裡自己上課再用。學生們常常看到校長衣服口袋裡鼓鼓囊囊的,不以為然。徐特立為此寫了四句話:「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細算人。」
條件再差的學校,徐特立也能夠把它辦好。因此徐特立得了一個外號叫「徐二鏤鍋」。鏤鍋,就是用鐵水補破鍋。破鍋只要經鏤鍋匠一鏤,便可以成為一口可用的鍋。這是長沙市民和部分同行對徐特立敬業精神表示肯定的昵稱。擅鏤破鍋,緣於徐特立當校長具有很強的凝聚力。他為人恭謙、民主、實幹。他認為,遇到難事時,身體力行對師生具有很強的號召力。由於他做出了表率,有時學校發不出工資,只供伙食,教師照樣上好每一堂課。學校缺少必要的設備,老師、學生都主動從自己家裡把什物搬到學校里來。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竭寶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