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繁體小說網】地址:ftxs.net
中國殲—8II系列戰機
簡史
殲八II20世紀60年代,適值美國、台灣國民黨以台灣、泰國等為前沿基地,使用U—2、火蜂等有人、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對中國大陸頻頻進行偵察活動。中國空軍當時列裝的所有飛機在升限上均達不到高空接敵的需要,亟待發展一種高空高速截擊機,這就是殲八的由來。
此時,中國在成功仿製米格—17、米格—19後,將目光瞄準了先進的米格—21。由於中蘇關係破裂,有關部門得到的圖紙不甚完整,加之在工藝上使用了許多先進技術,造成仿製上的困難。為此,技術人員作出了艱苦努力,掌握了該機的設計、生產要領,為日後設計、生產殲八戰鬥機做了良好輔墊。
在殲八項目以前,軍隊與航空工業部門曾多次提出脫離實際的戰鬥機計劃,如東風107、東風113等。急躁冒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於有失敗的教訓,在設計殲八時,謹小慎微,以致在氣動布局與外形上不敢突破米格模式。在經老一輩飛機設計師唐延傑、黃志千等人的權衡下,沿用殲七即米格—21的氣動布局,借鑒米高揚設計局E—152的設計思想,採用現成技術,將殲八設計成殲七的雙發放大型,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沒有採用強五的跳躍式前進法而是採取了步行法。雖然這種做法對當時快速、穩健地研製出殲八有莫大的好處,卻註定了其未來命運,導致了它不是一個好的飛行平台,對以後的改型有許多不利影響。
70年代末,面對蘇聯、越南廣為布置的米格—23,以及始終籠罩在國土上的逆火轟炸機的陰影,老舊的殲六、殲七已無力勝任未來空戰的新使命。1980年國家決定在殲八I基礎上,研製性能先進的殲八II,設計者們採用了蘇聯蘇—9/11至蘇—15的發展模式,改用兩側進氣,加長了機身比度。仍未擺脫米格機的窠臼,在其身上可以看到米格飛機的身影。機頭雷達罩、發動機進氣口、可摺疊腹鰭、機腹雙管23毫米炮等沿用了米格—23的設計,發動機尾噴管整統罩形式頗受米格—19的影響,主翼形狀、起落架形狀與收放方式與米格—21相同,而部分小的艙門還能見到美製F—86的設計!
殲八II實際上,若以奪取空中優勢為己任,殲八II的設計過於牽強,不如採用殲九、殲十三、強六改、殲轟七改方案。殲九是幾乎與殲八同時發展的戰鬥機。由於當時要求性能高,方案幾經變更,始終未造出一架原型機,被迫於1980年下馬。
強六是70年代後期在米格—23基礎上發展的變後掠翼攻擊機,與殲九一樣擬採用一台相當於美製F100、F110與俄制AL—31的12444千克大推力的WS—6渦扇發動機,具有改進成制空戰鬥機或多用途戰鬥機的潛力。
殲十三是70年代發展的擬取代殲六的空中優勢戰鬥機,原先擬採用WS—6,後來改用在米格—23所採用P29—300發動機基礎上設計的WP—15發動機,其命運同樣是胎死腹中。殲轟七是西安飛機設計所、西安飛機製造公司設計、生產的雙發重型戰鬥轟炸機,立項於70年代,採用兩台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具有良好的氣動布局,大的航程與載彈量,是一種很好的飛行平台,擁有相當大的改進潛力。
如果改進火控系統,換裝WS—6或俄羅斯AL—31,採用電傳操縱等設計,完全可以改進成具有強大的對空、對地(海)攻擊能力的類似F—15E或蘇—30MKK的多用途戰鬥機,其改裝前景與意義超過比其稍後研製但先服役的殲八II。70年代是中國航空史上百花齊放時期,其間先後湧現了運十、殲十二、直六等項目,後期達到了中國作戰飛機研製的高潮。
令人遺憾的是,多數項目或因航空工業部門,或因使用單位最終下馬,所幸殲轟七因設計、生產單位的堅持得以僥倖生存下來。縱現歷史,使用單位在裝備什麼樣的作戰飛機上多次徘徊、猶豫不決,導致先進的、具有良好改進前景的諸多作戰飛機下馬,與其配套的先進發動機無一保留,使設計隊伍斷層、人才流失。
由於使用部門的作戰思想停留於短距離,在地面引導下快速、分散地截擊入侵之敵,使他們熱衷於戰術的所謂連續性、繼承性,熱衰於對相對落後的殲八的改進,從而不得不選擇了殲八II。在當時,殲八II就不是唯一選擇,也不是最佳選擇。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對中國先進戰機的美好願望只能停留在對那段輝煌歷史的回憶之中了殲八II殲八II源於殲八和殲八I,是中國在戰鬥機領域秉承蘇聯米格飛機傳統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利用成熟技術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儘管作為戰鬥機先天不足,但仍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奠定了戰鬥機採用非機頭進氣的基本格局,對日後中國戰鬥機的設計、使用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空軍曾有研製殲十二的失敗教訓。
該機是在60年代發展的一種單發輕型超音速戰鬥機。由於航程太短,缺乏全天候作戰能力於70年代末期下馬。在整個六、七十年代,中國已試飛的所有飛機中,最具創新精神的莫過於殲十二了。可悲的是自設計時,就是個落後機種。不過有幾項成就值得大書特書,如:擺脫了蘇聯戰鬥機的束縛,採用下單翼、前緣襟翼、整體風檔等,還有洗鍊的突出的機尾造形等。這些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有的設計理念與技術未被應用於日後的殲八II的發展與改良中,相形之下,殲八II的設計風格卻遠遠不及殲十二。
回溯殲八II的設計方針,當是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可執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全面對抗米格—23的戰鬥機。而事實是,由於所採用的氣動布局,尤其是三角形機翼,限制了殲八的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美、歐、蘇等國裝備了許多三角翼飛機。美製F—102、F—106,法制幻影III等是無尾三角翼戰鬥機。其優點是跨音速阻力小,利於超音速飛行,而缺點也不少,前兩者是截擊機,在本土使用還說得過去,幻影III急急被幻影F1取代,儘管較前者好不了哪去,只是採用後掠翼改善了起飛性能等。後來的幻影2000因採用了電傳操作、放寬靜穩定度等技術,使無尾三角翼機獲得新生。以色列在幻影5基礎上研製的幻獅加裝了鴨翼,使飛行性能得以改善。
90年代以來,歐洲研製的新戰鬥機無一不採用鴨翼加三角翼布局。中國新近研製的殲十亦採用此種布局。當時唯一使常規三角翼飛機發揚光大的只有蘇聯,他們發展了米格—21、蘇—9、蘇—11、蘇—15等一系列三角翼戰鬥機。其中蘇霍伊設計的是截擊機,只有米格—21為前線戰鬥機。作為一種簡單、高效、低成本的白天型戰鬥機,大量裝備部隊並向外出口有其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等原因,是蘇聯向2倍音速戰機發展的重要機型。儘管存在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畢竟是東方陣營少有的一種2倍音速戰鬥機而得以向全球漫延。從技術與使用角度講,三角翼戰鬥機有着無可替代的優點,並且是戰鬥機翼型的主流。但是純三角翼,即既無修形又無其他措施的常規三角翼飛機早已不再是發展方向。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