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繁體小說網】地址:ftxs.net
蔡倫
蔡倫,中國東漢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字敬仲。大約公元75年(東漢明帝劉庄永平末年)到了洛陽,隨後進宮當了太監。公元79年,和帝劉肇即位,把蔡倫提升為中常侍(宦官中較高的官職),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兼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監督製造寶劍和其他器械。
在擔任尚方令期間,蔡倫經過認真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進一步改進了造紙技術,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使用和推廣造紙術。因此,後世人都傳蔡倫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1957年,考古學者在陝西長安縣灞橋發現了一座古墓,發現了一面銅鏡下放着成疊的紙,共有88張殘片,被命名為「灞橋紙」。這種紙主要是用麻和少量芒麻纖維製成,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1987年底,我國研究造紙史的專家潘吉星先生將西漢幾種紙樣送到日本有關科研機構鑒定,均確定為植物纖維紙,其中「灞橋紙」較為原始。由此得出結論說:中國的造紙術早於蔡倫200年。
蔡倫在擔任尚方令時,主管尚方的各種事宜。這樣蔡倫就有機會經常和手工工人接觸,他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對蔡倫有深刻的影響。
蔡倫本人善於賦詩作書,需用大量的紙張。他深知缺紙的苦處和書寫上的困難。他決心克服困難,攻克難關,改進造紙術,提高紙張質量。
蔡倫首先想到,縑帛很輕便,但價值昂貴,必須利用一些價值低廉的原料來造紙。蔡倫在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用各種植物造紙的經驗以後,改用了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代替原用麻布、絲帛、芋麻、線頭等原料,這些原料貨源豐富,到處可以找到,價錢便宜。首先解決了以前原料價格高、原料少的問題。這樣做,不僅大大降低了產品的成本價格,而且為大量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用樹皮做原料,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另一方面,蔡倫在造紙工藝上也有重大突破。據考古情況推測,當時造紙時,先把原料洗滌切斷,浸漬漚制,並加入適量的石灰漿升溫促爛和蒸煮等工序,以後反覆大力舂搗,分離出纖維紙漿,再把這些紙漿用細帘子撈取,漏去水分,晾乾,揭下來,壓平砑光。
改進工藝後生產出來的紙張,具有體輕質薄、價格低廉、經久耐用等特點。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批紙獻給朝廷。漢和帝看了這種紙,十分賞識蔡倫的才能,並馬上通令天下採用。從此,造紙術在我國推廣了起來。
新紙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並逐步取代了舊的書寫材料。
蔡倫對造紙術的主要貢獻有兩條:一是他使以前比較粗糙的植物纖維紙變成質地優良、堪作書寫用的植物纖維紙;二是他使造紙材料的來源大大地擴大了。他不但用麻、破布、魚網,而且還用樹皮作原料,這大大降低了紙的成本,從而使紙的運用普遍推行開來。晉人傅成在《紙賦》中讚美說:「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說蔡倫的紙實在很美,令人珍愛,又廉價、方便、潔凈,深得人們喜愛,從根本上改變了紙在社會上的地位。
蔡倫的造紙工藝對現代造紙術仍有直接影響的有兩個關鍵步驟:一是在草木灰水中蒸煮,這是現代碱法化學製漿過程的濫觴;二是紙模的設計,要能使它的孔與紙漿中的纖維尺寸相適合,既能很快地使水漏下,又能使紙漿纖維留在上面,形成均勻的薄層。當時,雖然用的是細密帘子,卻是現代紙模即抄紙器的雛形,而抄紙器是長網造紙機或圓網造紙機的主要部件。可以說,蔡倫的造紙工藝不過是現代造紙工藝的原始形式。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赤心巡天》《高武紀元》《從長生苟到飛升》《當我穿成歷史名人的寵物》《歡迎進入夢魘直播間》《穿書後成了狼孩》《CS:才16歲,讓我老登逆襲?》《娛樂春秋》《陰影帝國》《說好軍轉民,這煤氣罐什麼鬼?》
《創世鼻祖的發明家(3)》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