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創世鼻祖的發明家(3)
  4. 黃道婆
設定

黃道婆

《創世鼻祖的發明家(3)》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黃道婆

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傑出的科學家、發明家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構成了中國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與這道風景線不相稱的是,其中的女性,實在是太少了,真正是寥若晨星。尤其是女發明家,可以舉出姓名的,大概只有本文的主人公黃道婆一人而已。

關於黃道婆的生平事迹,封建社會的歷史書上很少記載,僅在元代末年一些筆記小說里略有反映。根據這些反映,可知她是當時的松江烏泥涇(今上海龍華)人,大概生於南宋末年,卒於元代初年。黃道婆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棉織業發展的時代。我國棉織業出現比較晚,在棉花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絲、麻是我國先民的主要衣着原料。考古學研究的結果表明,至遲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掌握了比較成熟的絲織技術。到了漢朝,我國絲織技術發展得更加成熟。馬王堆出土的紡織品表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我國的絲麻紡織技術,已經相當先進了。

但是,相對於絲麻紡織業來說,我國內地棉織業的發展就比較晚了。棉花原產地不在中國,而是在非洲和南亞次大陸。產於這些地方的棉花,後來經西亞、東南亞等不同途徑傳入我國,先是傳到雲南、新疆等地,後來又逐漸傳入內地的黃河、長江流域。到了宋代,長江流域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棉花種植。

棉花取代絲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着原料,是歷史的必然。絲織品從採桑養蠶、繅絲拈線,到織成衣物,環節多,成本高,非一般人所能享用;麻織品從種麻、漚麻、剝離麻皮、抽出纖維,到紡織成線,同樣存在工序多、效率低的缺陷,而且其禦寒效果也不好。棉花因為可以「不麻而布,不繭而絮」,而且禦寒效果好,穿着舒服,加之成本低廉,所以受到人們歡迎。自棉花傳入我國內地以後,棉布就逐步取代麻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要衣着原料。

但是,當時內地的棉花加工技術比較落後,人們對去籽、彈松、並條、紡紗等工序的處理還很原始。這種狀況,嚴重妨礙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因而改革棉花加工工具、提高紡織技術,就成為當時棉紡織業面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黃道婆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她是適應時代要求而湧現的棉紡織技術革新家。

黃道婆出身貧苦,因生活所迫,十二三歲就給人家當了童養媳。像多數童養媳一樣,黃道婆的童養媳生活也是暗無天日的。在丈夫家裡,她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紡紗織布到深夜,一邊負擔繁重的勞動,一邊還要忍受公婆的非人虐待,挨打受氣是家常便飯。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對於這種虐待,她無法做公開的反抗,只好忍氣吞聲。隨着年齡的增長,公婆的虐待與日俱增。黃道婆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她萌發了逃離這個家庭的念頭。有一次,為了一件小事,黃道婆又受到了公婆的毒打,並被關在房子里不準吃飯。黃道婆忍無可忍,她終於下定了離開這個家庭的決心。於是,趁着晚上夜深人靜、公婆和丈夫都已熟睡的機會,黃道婆悄悄溜出家門,踏上了離家之路。

逃離家門之後,為了躲開丈夫有可能的追趕,黃道婆直奔黃浦江邊,躲進一條停泊在江邊的海船上。她只有一個念頭:隨船四海漂流,離家越遠越好。

天亮了,船主起錨開船,發現了黃道婆。黃道婆哭訴了自己的遭遇,船主十分同情,讓她留在了船上。就這樣,黃道婆隨船來到了遠離自己家鄉的海南島南部的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省崖縣。

崖州是海南少數民族黎族的聚居地。黃道婆隨船來到這裏,十分幸運。在封建禮教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一個從來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隻身流落異鄉,人地生疏,無依無靠,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使她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溫暖。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遭遇,從生活上給了她很多照顧,使得黃道婆很快就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海南島是當時兩廣地區棉紡織業的中心。特別是崖州,棉紡織業相當發達。崖州的黎族婦女都以棉紡織為業。她們所掌握的紡織技術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她們紡織的「黎幕」、「黎單」、「鞍搭」、「花被」、「縵布」等產品極其精緻,全國聞名。黃道婆在當地安頓下來以後,開始向黎族婦女學習她們的紡織技術。黎族同胞也熱情地幫助她,不僅在生活上給她以照顧,而且把她們自己掌握的先進的紡織技術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黃道婆心靈手巧,非常虛心,加之從小受苦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好品質,因此在不長時間裏就掌握了這些技術,並且還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對之有所發展。時光流逝,黃道婆逐漸成了一名出色的紡織技術能手。解決各類紡織技術問題,她得心應手。她織出的物品,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了當地的黎族同胞。

黃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和當地黎族同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她離家出走時那種義無反顧的情緒逐漸消失,她開始懷念起自己的家鄉來了。隨着年歲的增長,她的思鄉之情愈來愈迫切。她渴望着讓家鄉父老分享自己學到的先進的紡織技術。到了元貞年間,她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思鄉之情,辭別依依不捨的黎族同胞,帶着黎族人民創製的先進的紡織工具,搭順道海船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烏泥涇。

有幾句民間歌謠是這樣唱的: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竭寶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