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風流去
  4. 代跋:家國里的世故與風流
設定

代跋:家國里的世故與風流

《風流去》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家國里的世故與風流

spanclass="lantinghei"(代跋)/span

朱鴻召

在中國,不懂世故,難以成事;太懂世故,難成大事。

世故與人情相伴而生,依傍而存。人情很溫暖,很圓潤,世故很冷漠,很醜陋,甚至很醜惡。世故不登大雅之堂,不入學術視野,世故卻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世故是中國人的處世經驗,源於人間時事之變遷,人生命運之浮沉,變遷中有利益得失,浮沉中有生命榮枯,趨利避害,尚榮棄枯,所謂會做人,會處事,八面玲瓏,什麼人都不得罪。這種經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往往是語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

先秦諸子中,孔子尚禮倡仁,以恢復周禮,重振綱常倫理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儘管靠開門授徒的學費收入,小日子過得挺滋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當時也就發現生活中存在一種左右逢源者,謂之「鄉愿」。他痛斥「鄉愿,德之賊也」,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為人情世故所困擾。孟子主張性本善,倡導仁義禮智,頗有大義滅親之慨,遭到以滑稽善辯著稱的淳于髡的操蛋式的責難,如果嫂子落水怎麼辦?回答是,可以救助,是為權,權衡輕重,權宜之計,變通之策。在人情面前,原則讓出了局部空間。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都留下了人性的一角缺失,從而為人情世故留存了滋生蔓延的縫隙和空間。老子、韓非與兵家一脈相承,沒有那麼多迂闊與理想,直接建立在對人心人性的琢磨開掘之上,具有某種形而上的精神氣質,上可以治國安邦,下可以操持於房中。從各種兵法,到三十六計,只要能夠戰勝對手,什麼都可以作為手段,什麼手段都可以使用,人情世故無所不用其極。流風遺韻,刀光劍影之外,還有《菜根譚》、《增廣賢文》,傳授的都是歷久彌新的為人處事的世故經驗,人情技巧,鄉愿潛規則。

世故是人治社會的生存策略,是專制集權環境下的人生智慧。最嚴格的體制,最縝密的制度,只要是人治社會環境,在執行過程中,就可能被人情所浸潤,所腐蝕。因為哪怕是一個人處於制度之上,可以不受制度約束,這個人便無可避免地、無時無刻地要遭遇到人情的簇擁和侵擾。陳陳相因,上行下效,每個人都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參與者和受害者。什麼卑躬屈膝,搖尾乞憐;什麼奴才嘴臉,阿Q精神;什麼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比惡婆還兇狠,等等,都是世故里的眾生相。只有相互制衡的權力,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制度執行的公正,讓每個人都置身於制度之下,才能避免人情對於制度的侵襲。生活於其中的芸芸眾生,僅僅依靠制度的公正,就可以完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而無須乎諳熟世故了。誠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道德理想主義可以很崇高,但難以避免很腐敗,因為人情世故是一柄犀利的雙刃劍。

更嚴重更複雜的問題是,我們世世代代不斷傳習操持着人情世故,甚至在私下裡羨慕着深諳此道者,卻在廟堂高處或高頭講章中,極力迴避之,甚至鄙棄之。所以,在古代漢語語境中的世故,是四處叢生的野草,在每個王朝的早春時節,草色遙看近卻無,隨着季節的更替,這草色逐漸蓬勃茂盛,終成燎原之勢。爾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鮑鵬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