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繁體小說網】地址:ftxs.net
一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智囊般碩大的頭顱內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還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額際密密的皺紋中不知隱藏着多少陰謀與陷阱;當然,他還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現在我們民族的孩童時代,大約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在夕陽的餘輝中,他晃動着遠去的身影,棄我們如棄敝屣。他對我們竟沒有一毫的留戀之意,讓我們世世代代為此難堪自慚。是的,老子出關而去是一件意義嚴重的事件,它表明,我們已經不配受哲學的引導;而我們自己由於迷醉與迷失於物質世界,也可恥地拋棄了哲學。一個絕頂的哲人,不屑與他的同胞為伍,甚至不願埋骨鄉梓,這難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與自尊受挫嗎?我寫這篇文章時是真心感到了一種難以自掩的羞慚的。我的祖先怎麼了?真的是墮落得萬劫不復了嗎?真的是不配這樣的一位哲人來教導嗎?
老子的行蹤可以用這樣一個詞:神出鬼沒。有人說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在雲端里半隱半顯。不過,就算他是飛鴻,偶然經過我們的時空,也還是留下了雪泥鴻爪,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憐憫和慈悲。司馬遷不知有何依據,斷言他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苦縣原屬陳,陳又為楚所滅,所以又屬楚了。當時南方北方的民風與學風已有較大不同,楚國也就以道家學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傳統,自豪地與齊魯大地的儒家、三晉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
老子的著作叫《道德經》。何謂德?一物之所以為一物謂之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特殊屬性;何為道?萬物運行之規律謂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興趣的,是較為純粹的哲學問題,是對客觀具象事物的抽象。
他也是一位深諳歷史的學者,司馬遷說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檔案館的館長。那時的政府檔案館中所保存的文獻,不外乎是史官們記事記言的歷史罷了。他整天關在陰冷的屋子裡讀這些東西,能不「一篇讀罷頭飛雪」?難怪他「生而發白」。他生在那麼多既有的歷史之後,如歷史的一個晦氣重重的遺腹子般。是的,對於有些人來說,人類集體的經歷和創痛不外乎也就是他最個性的感性體驗,老子正是這類超常人中的一個,面對着「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歷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變為雞皮「老子」,並在他額頭上深深淺淺密布的皺紋中,埋下與陰謀、與冷酷甚至與殘忍難分難解的智慧?班固說,道家出於史官,是有感而發吧。
看多了罪惡,不是與世同濁,心腸隨之冷酷,便是脫胎換骨,超凡入化,蛻化出一顆大慈大悲的心靈。綜觀老子的遺著,好像他這兩者兼而有之,猶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過我相信,當老子帶着滿頭風霜,一臉慈悲,走出守藏室時,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陽光下他眯眼看人間,人間混亂而無道,正如一塌糊塗的歷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戲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識,周朝的大廈將傾,山河將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將面臨一場浩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頭看看西天的晚雲,去意滿懷,是的,該走了。
不過,我們還算幸運。據司馬遷的記載以及後來神仙家的推衍,當老子騎着青牛要出關而去時,被關令尹喜擋住了。這位尹喜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在你拋棄我們之前,能否勞神一下,為我們留下你的思想?
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此時的心情,假託老子口吻,寫過一篇《老子出關》:
我已經沒有什麼故事告訴你們了。
我曾預言過劫數的到來。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嵐。然而那時你們甜寐於未朴的歲月之夢,白白地錯過了時光。
召喚已經傳來,我將離去。在另一國度的土地上播撒幻夢之粒。在我走進血紅的夕陽之前,我留下這五千言的零亂箴言,在世紀的廢墟中如潑散的彈子。願你們仔細地收撿,當一切都已墮落,一切都已不可為,你們就去玩彈子。
那時我正在翻撿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我的感覺就如同下午陽光下馬路邊上玩彈子的頑童。所不同者,玩彈子的頑童興緻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漢字「彈子」的我則有些百無聊賴。那時我的處境不妙,並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搖身一變成為商海健將,紅光滿面,揮斥方遒,雄姿英發,大有作為。所以我對自己落伍的行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處盛世而無為,對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種精神寄託吧。漸漸的,除了我不大感興趣的什麼宇宙生成構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兩條思路:一曰治國,二曰處世。下面我就分別來談談。
二
老子治國的方法,也就是班固所說的「君人南面之術」了。老子大約是看多了歷史上君主種種行為所帶來的災難,他知道,那些在冠冕堂皇的文告中被打扮得正義非凡的行為,不過是統治者本人嗜欲的間歇性發作而已。為此,他對症下藥地開出一劑藥方:「無為」。「無為」?讓他們不修築生前的宮殿和死後的陵墓了?不發動開邊的戰爭去搶奪土地、子女與玉帛了?所以這劑葯是統治者萬難下咽的。不過真要是「無為」了,那確實就簡單了,所以他宣稱「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國之簡單易行就如同炒一碟小魚而已!為什麼這麼簡單?因為照他的說法,治國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殫精竭慮地去做什麼,只要我們把現在正乾的事停下來,什麼也不幹就是了:
不崇尚賢才,從而使百姓不爭奪;不看重難得的財貨,從而使百姓不做盜賊;不讓百姓看見能引起佔有慾的東西,從而使百姓的人心不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是讓人民心靈空虛而腸胃充滿,志向卑弱而筋骨強健。讓人民經常處於無知識無慾望的狀態,從而讓那些智者不敢有什麼作為。實行了無為,就是無所不為了。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為。(三章)]
「使夫智者不敢為」,這一句也該提出來特別說一說。魯迅曾迷惘地問道:一間鐵屋子裡一群人昏睡以待死,而有一兩個人醒來了,這一兩個人是喊叫好還是也一同昏睡好?英國著《論自由》的穆勒也談過類似的問題,他說,在專制的社會裡出現過並且還會出現偉大的思想家,但決不會出現思想活躍的大眾。所以,思想家天才的思想火花只能在小範圍內悄悄地傳播,並自生自滅,而永不能以其光輝照亮社會的一般生活。穆勒這是對世界史中已有現實的描述,而老子,則是在該狀態未出現之前對此進行設想。他真不簡單呢。試想,智者面對着這樣一群胃裡充實頭腦空虛,筋骨強健心志卑弱的大眾,他還敢為么?愚昧的大眾往往以集體的暴力成為暴政的同夥啊。
作為「為」的產物,「仁」「義」「禮」等等,老子當然大加反對。他認定一切都在墮落:「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所以他預言: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末日雜貨鋪[經營]》《維持女配的尊嚴》《斗破之我為雷帝》《重回千禧當學霸》《白衣披甲》《鑒罪者2》《怪談遊戲設計師》《諸天:從九龍拉棺開始無敵》《天命之上》《我是一顆武裝衞星》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