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風流去
  4. 晁錯:多情卻被無情惱
設定

晁錯:多情卻被無情惱(1 / 2)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風流去》最新章節。

一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好的書,叫《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美國基督教思想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Niebuhr)著。幾年前,我就意識到,人到了一定年齡,所讀的書往往是與自己思想一致想法相近的。就如同在尋找同志或同趣,又像在叩寂寞而求音,聆聽遠方的呼喚,尋找思想的印證。當然,我對這種讀書方式還保持着足夠的警惕,免得它把我帶向一隅而不知回頭。但當這本書的書名在書店排擠累疊的縫隙中跳入我的眼帘時,我眼前一亮。不,是心裏一亮。「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一下子,我多年的繁複感受如此清晰,歷史與現實的重重色相在這裏簡單成了一句話,如同魯迅在字縫中看出「吃人」,我也看到了……

在這本書中,尼布爾說:「愛國主義情感在現代人心靈中達到了一種如此絕對的效力,以至於國家能夠任意使用個人忠誠所賦予的權力達到任何目的。」這「任何目的」,據我的觀察,還包括國家剝奪忠心耿耿的個人的自由、尊嚴,甚至生命。尼布爾關心得較多的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自私相損,而我則更關心國家對個人的不公正—國家常常利用個人的忠誠,又轉過來損害個人的利益。尼布爾還說:「民族所具有的非常敏感的『榮譽』感,總是能用其公民的鮮血來滿足的。」我在旁邊注道:民族和國家所特別需要的「忠誠」、「效力」、「奉獻」等等,也往往需要用其公民的鮮血來滿足,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又總是能用公民的鮮血來滿足。公民不應也不能計較個人的得失。

還要交待一下的是,我在讀尼布爾的同時,還在讀中國古代的史籍。手頭放着《史記》和《漢書》,眼睛盯着漢代的一個人物:晁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產生一些讓中庸而愛國的中國人覺得偏激的念頭,並與洋人尼布爾產生一些共鳴,想必是能得到諒解的。

下面我就來談談晁錯。

在漢初,賈誼和晁錯可以說是一對難兄難弟。兩人都是河南人,一是洛陽,一是潁川;年歲相等,都生於公元前200年;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倆天才相近,遭遇相似。就他們與自己所要做的事而言,可以說是賈誼不宜,晁錯真錯。

一般來說,要干成一件事,一件正當的、又非干不可的事,不僅需要決心與正義感,而且還要注意兩點:一要時機合適,二要手段得當。賈誼與晁錯都要干那削藩的大事,這確是一件順應歷史的大事,但賈誼是時機不宜,晁錯是方法出錯。最後,兩人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其中晁錯尤其悲慘。賈誼死後,其家族頗受文帝照顧,至漢武時,還舉薦賈誼的兩個孫子官至郡守。而晁錯則是被滅族—在此之前,他的父親因為預見到這可怕的結局已預先自殺。

我們習慣了把賈誼看成儒家,他所學的、所稱道的、所依據的,確實基本上出於儒,但卻也雜有道家、法家的東西。晁錯我們又習慣於把他看成法家,但我在細讀了他的文章及奏章後,發現他與先秦法家的慘礉少恩有大不同。他很厚道,也很仁義。他曾向軹縣的張恢先生學習申(不害)商(鞅)刑名之學,但顏師古卻說這位張恢先生是儒生,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細節。另外,我們要注意的是,他還曾認真地研讀過《尚書》,這可是儒家六經之一。漢文帝時,官方還沒有人研究《尚書》,只聽說齊國有一老翁伏生,原是秦國的博士,是治《尚書》的,但年已九十,老不可征。文帝便下詔要太常派人去齊國就學,太常便派了晁錯去。晁錯學得並不順利,因為晁錯是河南人,伏生是山東人,方言差距很大,再加上伏生年老齒豁,思路混濁,語言不清,晁錯常常聽得雲遮霧罩。伏生讓自己的女兒當翻譯,晁錯仍有十之二三不明白,只好靠自己鑽研了。回來後,他給文帝上書,稱述《尚書》。這大概只是一次例行的學習彙報或述職吧。《尚書》中的政治價值觀肯定影響了他的思維方式(這可能是他不同於先秦法家的原因),但他可能對《尚書》的道理並無興趣。史書上提到受他傳授《尚書》的學生只有一例:《後漢書·何敞傳》:「六代祖比干,學《尚書》於晁錯。」所以他在漢代經學上也談不上有什麼貢獻與地位。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當他因為治《尚書》而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隨後又升為博士之後,他竟給文帝上書,要求對太子進行「術數」教育,以使他知道如何臨制臣下而使臣下畏服;如何聽言受事而不至被蒙蔽;如何安利萬民;如何忠孝事上,並且危言聳聽地說,歷史上那些不能奉其宗廟而為其臣子所劫殺的國君,都是不知術數之故。這宛然是韓非的口吻。顯然他不喜歡用《尚書》做教材來教導太子,法家人物對儒家的那套修齊之術有一種本能的蔑視。好在文帝很贊同他的觀點,於是拜他為太子家令,太子劉啟也十分賞識晁錯的辯才,一家人把晁錯稱為「智囊」。

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晁錯「為人峭直刻深」(當然,在對漢代人物的評價上,班固基本抄襲司馬遷),但我以為,法家人物有他們自己的處世規則,他們往往有大仁大德,能大公無私,事情往往做得大模大樣。不像儒家那樣小恩小惠,小里小氣。我讀晁錯給文帝上的有關徙民實邊備胡的奏議,是深深地為之感動的。是的,他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動了那麼多的腦子,提出了那麼多聰明的計劃,但我為之感動的則是他為遷徙到邊地的人民考慮得那麼周到。他希望邊地官吏能遵紀守法,對遷徙到邊疆來的百姓,照顧其老弱,厚待其青壯,不去侵凌他們。他還假借所謂古代之法,要國家在遷徙百姓之前,先要察看地脈是否陰陽和順,品嘗水泉是否甘美可口,審察土地是否適宜耕種,觀察草木是否繁茂豐饒。還要先為之建好集鎮,修築城池,為百姓修好一間堂屋兩間住房,關好門戶,配置器物,讓百姓到達後即有屋可住,有器可用。還要在新住區派駐醫生、巫神,為百姓醫治疾病,主持祭祀。生老病死要關照,婚喪嫁娶要垂顧。甚至,死後,要讓這些人的墳墓互相倚靠在一起。

他嚴厲斥責暴秦征伐罪人戍邊的「謫戍」制度,他認為秦專任嚴刑峻法來強迫人當兵,甚至戰死後家人沒有一點優待,弄得人人都有背叛的心理,所以,他以為最好的制度不是「罰」,而是「賞」。顯然他反對秦的恐怖政策,這是他與商鞅不同而近於人道的地方。他以古代三王為例,說明治國安民要本於「人情」,他說:

人的本性沒有不想長壽的,三王就生養人民而不傷害人民;人的本性沒有不想富有的,三王就厚養人民而不使匱乏;人的本性沒有不想安全的,三王就安撫人民而不危害人民;人的本性沒有不想安逸的,三王就節省民力而不用盡人力。三王制定法令,符合人性然後才推行;三王勞動大眾驅使人民,依據人的基本事實然後才去做。用對待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用寬恕自己的心情去寬恕別人。自己感情上厭惡的,不拿來強求別人;自己感情上喜好的,不要禁止人民追求。

[原文: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而不傷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其為法令也,合於人情而後行之;其動眾使民也,本於人事然後為之。取人以己,內恕及人。情之所惡,不以強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漢書》晁錯本傳)]

這裏哪有一點「刻深」的味道呢?這簡直是仁厚如孔子,公正如孟子啊!文帝十二年,晁錯上疏請求減免農民租稅,文帝下令減收租稅之半;十三年,又「除民田租稅」(《漢書·食貨志》),誰說法家只是「切事情」呢?他們也「知人情」,體民情啊!

法家人物也往往能大公無私,晁錯就是這樣一個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典範。司馬遷說他「為國遠慮,禍及近身」,並感慨地說,「毋為權首,反受其咎」(《吳王濞列傳》),又說他「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劃」(《太史公自序》)。著《漢書》的班固也有類似的觀點。實際上,「禍及近身」也好,「反受其咎」也好,這都是晁錯主動的義無反顧的選擇。就在他力倡削藩,引天下之矢集於一身時,他的父親從老家潁川跑來,阻止兒子,我們看看這場父子間的對話。

父親說:「皇上才即位(指景帝),你當權處理政事,便要侵削諸侯,疏離人家骨肉,引起別人對你紛紛指責,和諸侯們結下怨恨,你這是為的什麼呢?」

兒子答:「我早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但不如此,就會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不可以離婚》《別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3Q中文網】《逢君》《被首座拋棄之後》《種花家的兔子[星際]》【星月書吧】《制霸超級碗》《高達之吹過宇宙的風》《沼澤領主:我有情報系統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