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去》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一
說秦漢之際的人物,陳平不能不提。這個滿腹陰謀詭計的人物,像漂浮不定的浮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地周旋在魏王咎、項王羽和漢王邦之間。他最終落根在劉邦處,是很正常的:他如同劉邦一樣無情無義,沒心沒肝。是的,如果說張良的出身與性情如項羽,那麼,陳平的出身與作風就似劉邦。陳平與劉邦都有兄長,且這兄長還極其忠厚,能勤儉持家,從而他們都能佔盡兄長的便宜,讓兄長挑起家庭重擔,而自己則每日里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在外面結交流氓豪傑,尋找鬧事的機會。我以為,劉邦陳平之流最終能成氣候,能有所作為,固與他們本人的天分努力分不開,與時代的風雲際會分不開,也與他們有如此忠厚的兄長分不開。是兄長讓他們從家庭中解手放腳地涉足社會,交結三教九流,鍛煉自己的才能,積累自己的影響。《史記·陳丞相世家》載其事曰:
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平曰:「貧何食,而肥若甚?」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我們看《水滸》中的人物,宋江是宋家黑三郎,武松是武家武二郎,李逵到處自稱李大,其實乃是李二,阮氏兄弟也是小二、小五、小七。這一群江湖好漢市井流氓,背後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勤勉種田養家活口的兄長。甚至連孔子也是孔家老二呢,不然他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自學成聖。我們局外人覺得他們很灑脫,很不凡,而局內人,就往往因為付出太多的犧牲而不滿。劉太公就不滿劉邦,說這個劉老三不如劉老二;陳大(伯)的妻子也不滿又高又肥長相俊美的陳二(平),說有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他們成功了還好,如果失敗了,還會給家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禍殃。宋江帶給宋家的禍殃還少嗎?李逵的兄長李大就因為李逵而吃盡官司,受盡折磨。陳平使兄嫂不和,劉邦讓自己的父親在項羽那裡當了多年的俘虜,還差點在兩軍陣前被推入油鍋烹了,變成不孝子的一碗羹湯。而且,進一步,我們還可以說,由於這些人自小就生活在別人的犧牲中,養成了毫不愧疚的心態,所以,他們一般比較自私,而且還能自覺不自覺地、自然而然地損人。劉邦和陳平在這一點上是比較突出的。他們確實都是沒有愛憎的人,他們自小便生活在別人的愛中,在別人的寬容中,但他們從來也沒有愛過別人。是的,他們沒有情感,只有功利計算和人生策略。我曾比較過劉邦和項羽,說項羽只有愛憎而無策略,劉邦則只有策略而無愛憎。現在我們還可以比較一下陳平和張良。張良毀家紓難,為韓報仇強秦,對韓的知恩圖報是那麼執著,對秦的仇恨則簡直是咬牙切齒。這就是性情。而陳平雖然也有報答魏無知的舉動,但從他一貫的行為看,這個舉動也可能只是他策略的一部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項羽張良的行為出之於「情」,而劉邦陳平的行為則往往出之於「欲」?項羽張良有大情,劉邦陳平有大欲。
我這樣說一個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且是正面作用的政治家,可能會招來憤怒。但我的感覺就是如此。你看,陳平連娶妻也是他人生策略的一部分,這一點又與劉邦如出一轍。他和劉邦都因為做了富家的女婿而一下子變得人五人六,人模狗樣。《史記》載,到了陳平該娶妻時,富貴人家不肯嫁女給他,而貧賤人家陳平又看不上。有一個叫張負的人,孫女連嫁五次,五個丈夫都暴死。沒有人再敢娶這個克夫星了。陳平則看上了人家的錢財,想娶她來。正好張負也看中了陳平,兩者一拍即合。陳平窮,張家借錢給他當聘禮(這種可笑舉動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別人好看罷了),又出錢讓他買酒肉辦婚宴。帽兒光光,今夜做個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個嬌客。《史記》接着說:「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游道日廣。」—確實,陳平所娶的,乃是張家的錢財而已,他急需這筆錢財來為他鋪路。
二
不過,陳平與劉邦也有不同的地方。劉邦不讀書,貪酒好色,喜歡耍些無賴以佔一點小便宜。而陳平則好讀書,尤其愛讀黃老之書,沒有「貪酒好色」之類的不良記錄。劉邦好像很喜歡那種不負責任的遊手好閒的生活,他活得有滋有味;而陳平則似乎有些落落寡歡。他的心思在別處。劉邦後來的發跡,其動力在於他的多欲,他是一個貪饞的人;陳平後來有所作為,似乎在於他的大志,他是一個有雄心的人。當然,這「欲」與「志」,本來很難區別。一些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劉邦看到秦始皇前呼後擁,威風八面,車輦過處,山呼萬歲,萬民跪拜,衝口而出的一句話是「大丈夫當如此也」,這個「如此」,就是威風,就是權欲、物慾與情慾的極大滿足,而劉邦貪而饞之的,就是「如此」。而陳平呢?鄉里祭祀土地神,陳平為宰,負責切割分肉,分得很公平。鄉里父老誇獎他說:「這陳家小兒子分肉分得公平啊!」陳平喟然嘆息說:「唉!要讓我主宰天下,我也同樣公平啊。」這就是有名的「陳平佐漢,志見社肉」的故事。你看,陳平是早有大志,有理想。這是他與劉邦的不同處,甚至我們可以說,這也是他比劉邦的高貴處。
當然,陳平也是一個不擇手段的人。劉邦戰勝項羽,證明了在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裡,流氓戰勝貴族的必然,下賤凌辱高貴的必然。陳平能在險惡的官場中成為不倒翁,當別人紛紛滅頂之時,他卻能穩坐釣魚台,善始善終,又證明了手段有時超越道德範疇而存在。或者,讓道德也暫時委屈一下,為了更好地伸,有時得能屈。舉一例。劉邦生前,為防止他姓危害劉家江山,與諸將及呂后立下誓約:若非劉姓而稱王,天下共擊之。但劉邦一死,呂后稱制,便想立呂家的叔伯兄弟為王。「少文任氣,好直言」的右丞相王陵堅決反對,他對呂后說:「以前高皇帝宰殺白馬與大家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現在你要讓諸呂稱王,這是不合盟約的。」弄得呂后很不高興。可當呂后轉身又問陳平與周勃時,這兩個心懷鬼胎的傢伙竟然滿口答應:「高帝平定天下,把子弟封為王;現在你太后稱制,要想封諸呂為王,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顯然,王陵堅持的是道德標準,而陳平、周勃根據的乃是權力運行規則:劉邦掌權時可以封劉氏子弟,那呂后掌權時當然也可以分封諸呂。在這裏本無是非曲直,只有權輕權重。在一個權力社會裡,道德充其量只能成為個人操守,而不能運作社會。做事說話得憑實力—實際權力的大小。
罷朝後,王陵責怪陳平與周勃:「當初高帝歃血而盟時,你們不在場嗎?」陳平說:「當面在朝廷諫爭,我不如您;但保全社稷,安定劉氏後代,你就不如我了。」
王陵哪一點不如陳平?陳平哪裡高出王陵?王陵不如陳平的地方就在於他執守道德信條,這本來是他的優點,但在權力社會裡,道德上的優點往往成為行事的障礙,成為一個人才智上的盲點與缺點。而陳平高出王陵的地方,端在於他知道應該循着權力運行的規則去做,而不能憑着一己的道德熱血。熱血會流盡的,而且還會白流。這種清晰的認識與清醒的思想,是權術主義的道德基礎。但這是多麼醜陋而罪惡的思想啊,它使整個民族的道德墮落,使整個民族都隨着權勢這個魔鬼的笛音跳舞,成為權勢的崇拜者、傀儡甚至倀鬼。正道直行成為幼稚與愚蠢的同義語,而枉道事人倒成了聰明與成熟的標誌,枉尺直尋更被推崇為極高的政治智慧。
以道德的強項去抗擊權力的重壓,王陵的結局自在意料之中:王陵被架空。七年後,在憤郁不平中死去。
三
當王陵心中的塊壘愈壘愈高,在重重鬱悶之下不能呼吸直至滅亡時,深諳「潛龍勿用」「枉尺直尋」之道的陳平則遊刃有餘地與呂后玩起了政治遊戲。
他每日只是飲醇酒,戲婦人。好像很滿足很頹唐地過着這種沒心沒肝的生活。其實,這是最早的《韓熙載夜宴圖》的版本。南唐的韓熙載學的就是西漢的陳平。這時,一個對他有嫌怨的傻女人幫了他的忙:呂后的妹妹呂嬃,記着先前陳平綁縛其夫樊噲之仇,常在呂后面前進讒言,說陳平身為丞相卻不負責任,每日只是花天酒地—這頭腦簡單的笨女人哪裡是陳平的對手!她哪裡知道呂后和陳平之間的遊戲!陳平知道呂嬃向呂后進讒言後,不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了。而呂后知道這一切,又滿心歡喜—這確實是只有陳平和呂后才了解其內涵的政治遊戲—呂太后要的就是陳平的顢頇,對她及諸呂蠶食鯨吞劉氏天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陳平要的則是呂后對他放鬆戒備。這種韜光養晦的策略後來成了中國政治家的制勝法寶。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鮑鵬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