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風流去》最新章節。
一
我們現在把春秋戰國時期那一段極熱鬧極好玩的學術氛圍稱之為「百家爭鳴」。雖然不及「百家」(班固《漢書·藝文志》搜括為「九流十家」),但確實已是沸沸揚揚,人聲鼎沸,咳唾成雨。他們各執一端,互不相讓,好在沒有誰來一致他們,沒有誰規定必須站在什麼立場用什麼方法觀點思考與發言,他們也就放肆無憚了。在他們的文章里,有淫辭,有詖辭,有偏辭,有遁辭,無所不用其極。或獨持偏見而孤傲,或一意孤行而鑽牛角尖,或目空一切而狂熱,或妄自尊大而荒唐。或危言聳聽,或冷嘲熱諷,或意味深長,或聲淚俱下。或熱烈,或冷漠,或急切,或優遊。真可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都認為自己的一套可以包治世態百病,兼拯世道人心,但又無不走上極端而遺漏多多。偏又在各自的片面中,顯示了他們各自無人可及的深刻。所以,讀諸子的書,是必須相比較才能有鑒別的。比如—當我們被儒家的兩位祖師孔子和孟子的理論所痴迷、所蠱惑,認為治國平天下,真的只在「道德」二字,只要我們放開眼光來尋找聖君,耐着性子等待明主就行了—此時,若我們來讀一讀一個較為年輕卻較為冷靜客觀的韓國公子韓非的書,便會又是另一種想法。
韓非是荀子的學生,與飛黃騰達於秦的李斯是同學。我以前非常疑惑,何以「大醇而小疵」(揚雄評荀子語)的儒學大師荀況先生的兩個得意弟子都背儒而尚法。而這「法家」,據司馬遷編的譜系,又是源於「道德家」的老子的,故而韓非的傳不附於荀子後而纂入老子後了。不知這種情況是荀況先生教育生涯的失敗呢,還是成功。後來讀蘇軾先生的集子,又知道東坡乾脆據此指控荀況先生應為秦的暴政負責。這種指控是很有「連坐」的味道的。不過,荀子的思想中有很多地方確實是韓非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也就是說,荀子的一些重要見解,只要稍稍再前行一步,就會很合乎邏輯地導出韓非的觀點。比如他倡導「人性惡」,這便是法家思想尤其是韓非思想的總基石,為了防止人性的墮落,遏制惡的人性,他要「隆禮」,也就是說,要用他改造了的、全新意義上的「禮」來對社會進行整合。從邏輯上說,到了禮,荀子式的「禮」,離「法」也就只一步之遙了。因為假如僅從社會整合角度言,「法」顯然比「禮」更有效益。所以,這小小的一步遲早是要被跨越的。實際上,完成這個跨越的還不是荀子的學生韓非,而是荀子自己。到了晚年,荀子已是越來越重視「法」,「法」在他晚年文章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再如荀子的「法後王」思想,必然會導致韓非式的極端「尊君」思想:這個「君」不但不受傳統約束,不受大臣約束,甚至不受天命鬼神約束,因為荀子同時還是反天命反鬼神觀念的「唯物主義者」呢。順便說一句,專制暴君往往是無神論者。秦始皇雖然也封禪,也訪求仙山,但他就不怕湘水之神。
二
韓非對人性毫無信心。這不難理解,他的學術高高祖老子以及他的恩師荀子,都對人性極悲觀。到了他,他對人性是近乎絕望的。荀子借舜之口哀嘆:「人的性情啊,人的性情啊,太不美啦,還問它幹什麼呢?」(《性惡》:「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這口氣中透露的是失望與惋惜。而韓子則是用極端厭惡的心態來對待人性的,我們甚至可以想見他皺着眉頭,透着讓人不能忍受的輕蔑。他的這種心態,與正統儒家幾千年如一日地對人性抱有令人驚佩的耐心與信心恰成鮮明的對照。在儒家看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故爾道德教化與道德期待乃是治國平天下的首要手段,甚至是唯一合乎道德的手段。而韓非則認為,若無嚴酷的懲罰或可觀的賞賜,每個人都會在自私自利的本性驅使下變成惡棍、道德墮落者,同時,也會在貪圖逸樂逃避勞作的本性引導下,一步一步走向貧窮與愚昧。故爾,道德教育若不和利益結合起來,只能是一廂情願式的愚蠢,而道德期待則更是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堯舜即便真的那麼聖哲美好,也只是人類歷史大樹下偶然撞死的兔子。因此,期待堯舜,不如實行法治。以法治國,並御之以術,恃之以勢,才能收到成效。
韓子對人性自私自利的醜陋一面的洞徹與毫不留情的揭露,即便有些偏執,但仍不失其深刻,不失其銳敏。韓子是神經極堅強之人,能面對一切醜惡而坦然指點。他似乎很不能容忍為了心理脆弱而掩蓋真相,在醜惡面前掉轉頭去;不能容忍為了人類的自尊而自高自大地粉飾人性,更不能容忍僅僅為了道德理想或理想的道德而美化現實。而這正是儒家的毛病。儒家極力把一切倫理關係:人與人,國與國,都罩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他們由夫婦之間的「敬」到父子之間的「孝」,再推及君臣之間的「忠」,整個的一條道德之鏈。他們很陶醉很美好地設想,道德的鮮花在這一藤蔓之上次第開放,楚楚動人。墨子更是把「兼愛」懸之為道德之鵠。但韓子則毫不手軟毫不心跳地撕去這層面紗,看到了與他們不同的情景:那才更接近事實的真相,只是太血淋淋了。這樣做,韓子可能會體驗到一種隱秘的快感吧,他在對我們過分的道德自信進行報復與嘲弄哩。凡是這一類文字,他都寫得淋淋漓漓,沉着痛快。我們看他寫父子關係:
就拿父母親之於子女來說吧,生了兒子大家就互相祝賀,生了女兒就把她殺了。子女都是父母所生,但是生兒子受到祝賀,生女兒卻把她殺了,這是因為父母親考慮到自己以後的利益,從自己的長遠利益打算的緣故啊。所以,父母親對於子女,尚且以盤算對自己是否有利的觀念去對待他們,更何況是沒有父子之恩的君臣呢?
[原文: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相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故父母之於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六反》)]
原來人間至情父母子女,都存「計算之心」?我們還不能理直氣壯地駁斥他,因為他的論據就來自市井,來自普通的人情。我們還會趾高氣揚嗎?再看他談夫妻關係:
夫妻么,不是有什麼血緣骨肉的恩情的,相愛則親近,不愛則疏遠。
[原文: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備內》)]
還有這麼一則故事,又是來自市井調查:
衞國有一對夫妻禱告神靈。妻子禱告神靈說:「請神靈保佑我,讓我白白撿到一百捆布。」丈夫說:「為什麼只要這麼少?」妻子回答說:「超過了這個數,你就要拿多餘的去買妾了。」
[原文:衞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對曰:「益是,子將以買妾。」(《內儲說下·六微》)]
這是一對愚夫愚婦,以為禱告一下就可以出門撞大運,白撿錢財,丈夫甚至還以為要多少便能撿多少。讀到此處,你會覺得他們愚不可及,但最後這句回答:「再多一些,你就會拿去買妾了」,卻顯示出這位愚婦比我們聰明得多!因為她知道,夫妻之間的關係,往往不是因了感情,而是因了一種平衡!一旦平衡失去,夫妻關係也就隨之瓦解。難道這不是我們情感難以接受而理智卻不得不承認的真相嗎?
甚至,在帝王、諸侯之家,后妃、夫人往往盼望她們的夫君早死,這又是為什麼呢?
男人年至五十而好色的習性還未消解,而婦人則年至三十即已美色衰老。以一個色衰的女子來侍奉好色的丈夫,則不可避免要被疏遠賤待,從而導致她所生的兒子可能不能成為繼承人。這就是后妃、夫人希望她們夫君死掉的原因!
[原文: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備內》)]
原來她們擔心由於自己失寵而使她們的兒子不得為繼位人!所以,她們寧願丈夫在愛上下一個女人之前死掉!韓子還提到,富貴人家,往往兄弟不和,原因也在於爭利。唉,一個「利」字,打敗了多少「義」字!「道德」的城防在「利」的洪水面前,土崩瓦解……
父子夫妻關係既如此,則君臣關係便可想而知了。他由夫妻父子之間的「計算之心」推出了君臣之間的「異利」關係:
臣子對於他們的君主,不是因為有什麼骨肉之親才為君主效勞的,而是因為受到權勢的約束而不得不為君主效勞……連妻子的親近和兒子的親愛,尚且不可以信任,那麼其餘的人就沒有可以信任的了。
[原文: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備內》)]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高武紀元》《我不是文豪》《成為雍正妹妹之後》《秋燥》《這個詭異三國遊戲太兇殘了》《我穿成了精靈國的幼崽[西幻]》《結婚而已》《嫁給鐵哥們》《退隊,然後撿到問題美少女》《剛準備高考,離婚逆襲系統來了》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