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天漸漸暖和起來,原野上皚皚白雪仍在,城市主要幹道上卻流淌起黑乎乎的雪水。三月末,積雪消融,所有的腐敗與骯髒都將毫無遮攔的暴露在陽光之下。
四月,北海道在經歷重生之苦。
五月,青青草地上凝滿露珠,朝陽鋪在其上,春意盎然。
每年六月中時候,札幌都會舉行連續三天的北海道神宮祭。
遠離都市,雖感受不到神宮祭盛大的節日氛圍,但不少學校仍把這一天定為更換短袖校服的日子。市民們也齊齊換上了夏裝。
沒有人知道阿依努人從哪裡來,他們被稱為蝦夷人。『蝦夷』一詞帶有貶義,意為『毛人、囚俘』。於日本歷史的零散記敘之中,早在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4世紀)阿依努人就已分佈於日本全境。公元4世紀後,九州北部誕生邢馬台國,接着本州中部興起了大和國。此後大和國國力強盛,稱蝦夷人『自古未沾王化』,將其作為尚未開化的異種人征討和驅逐,在幾代征夷大將軍所率領的軍隊一再討伐後,蝦夷人的居住地逐漸退縮到北海道,北海道亦被稱為蝦夷地。
鎌倉時代,大和族商人開始進入蝦夷地開荒經商。自古以來靠漁獵為生的阿伊努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受到衝擊,與大和族矛盾日益激化。阿伊努人的暴動反抗被室町幕府的武士殘酷鎮壓,此後,大和族在蝦夷地的主導地位鞏固下來。
後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列島,建立德川幕府,在蝦夷地設立松前藩,進一步奴役和盤剝阿依努人。明治維新前60多年間,松前藩所轄地區內的阿伊努人共減少了近三分之一。時至今日,日本境內的阿依努人僅為一萬餘人口。
明治二年,日本政府在蝦夷地設置了開拓使,第二年正式將蝦夷地更名為北海道,拉開了大規模開發阿伊努人聚居地區的序幕。同年,明治天皇下詔在東京舉行祀奉守護北海道開拓事業的三大神明的儀式,(大國魂神、大那牟遲神與及少彥名神,合稱『開拓三神』)。明治三年,為祭祀『開拓三神』在札幌建設臨時神社,即為北海道神宮前身。
北海道歷史本身即是一部阿依努人的血淚史。
陽光和煦,生機勃勃。最美好的時節很快就要來了。
七月,紫丁香和鈴蘭開滿街道,連風也好像被染上了一抹淡紫色。
商店街上熱熱鬧鬧,在為即將到來的夏日祭做準備。次郎走在抬神轎行列的最尾端,按照商店街的規矩,凡是家裡有兩個男孩的店鋪,就得派出一個男孩來抬神轎,往年這項工作都是交給太郎,太郎去九州工作以後,自然是落到了次郎肩上。
因為武內智也的事,次郎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陰鬱了很長一段時間。此時他正穿着抬轎的衣服,被商店街的會長舉喇叭數落,久違弔兒郎當耍嘴皮子的模樣,三郎看見噗嗤一下笑出了聲。
次郎回頭看見弟弟,慌忙撒手捂住了臉,又被會長一通罵。
排演結束後,次郎坐在商店街前的坂道上齜牙咧嘴的揉肩膀,看見三郎買冰棍回來,更加誇張的誒喲起來。
三郎看了他一眼,憋着笑坐下來撕包裝袋。
「喂!快來給辛勤的哥哥大人捶背。」
三郎沒理他,把冰棍兒一分為二,遞了一半過去。
次郎皺着眉嫌棄。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