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海洋解密百科
  4. 太平洋成因之謎
設定

太平洋成因之謎

《海洋解密百科》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太平洋成因之謎

太平洋是當代地球上最大的構造單元,而在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說中的古太平洋,則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與後來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許多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如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系,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這就使許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自己與眾不同的成因。如果像海底擴張論所講的那樣,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都是由於海底擴張的原因由古太平洋孕育而成,那麼,作為母親的古太平洋成因又該如何解釋呢?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提出過許多關於太平洋成因的假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紀中葉,喬治·達爾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說」。

達爾文認為:地球的早期處在半熔融狀態,其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同時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動周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周期相同,便會發生共振現象,使振幅越來越大,最終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成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發展成為太平洋。

由於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與地球淺部物質的密度(包括地幔頂部橄欖岩層在內的岩石圖的平均密度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們也確實觀測到,地球的自轉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現象,這就使喬治·達爾文的「分出說」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

然而,有些研究者卻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體飛出去,地球的自轉速度應該非常快,亦即一晝夜的時間不得大於1小時25分。難道地球早期有過如此快的旋轉速度嗎?這顯然很難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確是從地球飛離出去的,那麼月球的運行軌道應在地球的赤道面上,事實卻不是如此。還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齡值(40~45.5億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僅38億年,這顯然也與飛出說相矛盾。

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於天體地質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地球的近鄰——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廣泛發現有隕石撞擊坑,有的規模相當巨大。這不能不使人們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樣的撞擊作用。1955年,法國人狄摩契爾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爾卑斯的流星撞擊而成的。他還認為這顆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衞星,直徑幾乎為月球的兩倍。此後,還有一些人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可惜多屬臆測,沒能提出足夠的證據。

近年,我國學者在研究了月球等類地天體的地質特徵後,對比月球上凹陷的五海,進一步論證了太平洋系撞擊形成的可能性。

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體猛烈轟擊形成的近似於圓形的窪地,其底部有稍後噴溢的暗色熔岩物質(月海玄武岩)所充填。這一點已被現代科學的考察所證實。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面積達500萬平方千米。中國學者認為太平洋與月海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徵:

月海在月球上的分佈是不均勻的,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偏隅於地球一方,這反映了早期撞擊作用的隨機性。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竭寶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