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熱海水與冷海水孕育電
人們把海洋稱為「熱鍋爐」。當然,為這個龐大無比的「熱鍋爐」加熱煮海的,不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張羽,而是太陽。
太陽光經過1.5億千米,歷時8分鐘的旅行後,除掉損耗,約將80萬億千瓦的太陽能照射在地球上。海洋佔據地球表面積70%以上,那麼約有60萬億千瓦的太陽能被海洋吸收了。算下來,海洋一晝夜所接受的太陽能相當於1700多億噸優質煤的熱量,而目前人類一年的能源消耗才不過是100億噸標準煤。
海洋所接受的太陽能,除了一小部分直接反射到空氣中以外,大部分被海水吸收。海水吸收了太陽能,水分子運動速度加快,水溫升高。這樣,太陽光的輻射能就被轉化為海水水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貯存起來。海水貯存的太陽能,就是人們常說的海洋熱能。海洋熱能的儲量極大,估計不下40萬億千瓦,取其千分之一,即400億千瓦,大概就能滿足2000年全世界全部能源需要。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自然界所發生的一切過程中的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產生,可以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英國物理學家焦耳求得了熱功當量:將1千克水的溫度升高1℃,必須做約4180焦耳的功,反過來也是一樣。根據這個公式,一些海洋工作者設想,要是能使海水溫度在人工控制下降低,把它的內能轉變為有用的功,去驅動機器,然後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那該多好啊!經過簡單計算,結果令人振奮:如果一部機器1秒鐘吸進1噸水,溫度自動降低20℃,它所釋放出的熱量以4%~6%的效率變成電能,就可發出3000千瓦的電力來。
誘人的前景驅使人們對利用海洋熱能發電進行研究。最初,有人提出利用赤道附近暖和的表層海水作為熱源,用極地海水作為冷源,使海水產生溫差進行發電。然而,按照這樣的設想,必然要耗費巨資去敷設上萬千米的管道,抽水的動力也將大得不堪設想,更不用說海水輸送過程中的熱量損失了。看來,這個設想是「遠水冷卻不了近熱」。
那麼,到哪裡去找「冷海水」呢?人們經過觀察測量發現,射到海面上的太陽能,在海面上層就被迅速吸收了,陽光射線受到海水的阻擋,越往深水吸收的熱能越少。因而,海洋深層的水溫比起表層的水溫要低得多。例如,在低緯度海域大洋水下500米深處的水溫,基本在5~10℃,而在3000米深處的水溫則終年處在1~2℃。
如果把赤道表層海水作為熱源,把2000米底層的海水作冷源,上下溫差可達26℃以上,就可以用作溫差發電。由此可見,用一根水管把底層的冷水抽上來,就可以「近水冷卻熱源」了。
1881年,法國科學家德松瓦爾研究了海水表層和深水層存在的溫差之後,大膽提出:海洋熱能是可以轉化為電能的。他還預言海洋所儲存的太陽能遲早有一天會被人類大規模利用。
那麼有了「熱源」,又有了「冷源」之後,是不是就可以把海洋熱能轉換為電能了呢?問題沒有那麼簡單。我們知道,只有使海水沸騰產生蒸汽才能推動汽輪機轉動發電。可是海水的「熱源」,只有30℃左右,要把它加熱沸騰,勢必要耗費大量的燃料,這是很不經濟的事情。那麼有沒有一種簡便經濟的辦法使熱能轉換為電能呢?根據水的物理特性,我們知道,在1個大氣壓下,水溫升到100℃,水便沸騰;另一方面,在水溫度不變的情況下,當壓力降到一定值時,水也會沸騰。這種獲得蒸汽的方法叫「擴容法」。用「擴容法」得到的蒸汽能否推動機器發電?法國科學家克勞德率先進行了試驗。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全職高手之我有一個背後靈》《從機械師開始無限轉職》《回到我媽制霸內娛那幾年》《無限公路就業指南》《渣攻改造,BE改寫HE》《輪迴樂園》《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從行星總督開始》《我以神明為食》《北美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