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迪世界的100部文學作品(上)》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6.《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
〔中國〕司馬遷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約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父司馬談精通百家,有志於論著「天下之史文」,未能如願。司馬遷少年時,隨父並師從董仲舒、孔安國學習經史。二十歲時,司馬遷開始漫遊全國名山大川,探訪古迹,考察民俗風情,採集民間傳說,不久被擢升為郎中,並常隨武帝巡視各地。父亡後繼任太史,為完成父親遺志,廣泛搜集資料,於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公元前99年,司馬遷受李陵案牽連下獄,被施以宮刑,精神上受到強烈打擊,但他忍受巨大的痛苦,將全部心血投入到《史記》的著述中。到公元前91年,司馬遷終以非凡的毅力、才華完成這部歷史上的偉大著作。
【背景介紹】
《史記》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散文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巨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前後約三千年的歷史,包羅萬象,融會貫通,脈絡清晰,敘事完整,其中對戰國、秦、漢的記述尤為詳盡。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計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取材廣泛,忠於史實,許多對古史的記載已為出土文物史料所證實。它語言生動、文筆簡潔、飽含情感,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史學思想方面,《史記》體現了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目標。
《史記》還綜合以往的史學成果,創造了一種比較完備的史學表述形式——紀傳體,成為後來歷代正史的楷模,對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自班固的《漢書》開始近兩千年來的史學基本都沿襲《史記》的體例。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戈丹,千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