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100個條約(上)》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46煮鹽運動的勝利
--英殖民當局和甘地簽訂《甘地-艾爾文協定》提起印度,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他剃着光頭,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引起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着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國大黨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德·甘地。
甘地出身於印度一個古老的家族。在印度這個等級森嚴、種姓界限分明的社會,這種優越的出身使他有機會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這種教育使甘地認清了印度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屈辱現實。他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於是,還在國外時,他就開始從事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大學畢業後他在南非做律師。回到印度後,他成為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
甘地篤信宗教,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爭取印度民族獨立的方式,叫做「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它包括兩部分內容:「非暴力抵抗」和與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度。具體內容有:辭去英國人授予的公職和爵位;不參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會;不接受英國教育,以自設的私立學校代替英國統治者的公立學校;不買英國貨、不穿英式服裝、自己紡紗織布;不買英國公債、不在英國銀行存款等等。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1930年的「食鹽進軍」中達到了高潮。這一年,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佈了食鹽專營法,壟斷食鹽生產,任意抬高鹽稅和鹽價,引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不滿。甘地號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鹽,自製食鹽,以此抵制當局的食鹽專營法。此時已是60歲出頭的甘地身體力行,帶領一群人,從印度北部阿默達巴德城修道院出發,步行向南,到海邊煮鹽。一路上,日晒風吹、蚊叮蟲咬,甘地卻毫不介意,沿路還向群眾宣傳、發表演說。經過24天的徒步跋涉,到達海邊時,他的隊伍已有上千人。
甘地和他的信徒在海邊堅持了三個星期。每天清晨,他們先在海邊祈禱,然後,打來海水,蒸煮、分餾、過濾、沉澱。勞動是艱苦的,對於經過多次絕食鬥爭而疾病纏身的甘地來說更不輕鬆,但他自始至終參加勞動,直到被捕入獄。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戈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