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100個條約(上)》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26獨霸蘇伊士運河之夢的破滅
--英、法、俄等國簽訂《君士坦丁堡公約》1869年11月7日上午9時,和煦的陽光普照着地中海東南岸的塞得港,港口兩旁擠滿了人群。人們的心情如同這燦爛的陽光,臉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悅。一會兒,擁擠的人群中發出了歡呼聲,人們高喊着「來了!來了!」原來,塞得港即將迎來第一艘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輪船。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蘇伊士運河終於正式通航了。
蘇伊士運河全長1725公里,位於今天埃及東北部、西奈半島的西側。它北通地中海,南到紅海,溝通了大西洋、印度洋,連結歐、亞、非三大洲,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有經濟價值和戰略地位的國際航運水道。在今天世界上所有通海運河中,無論從使用國家之眾、通航船隻之多及貨運量之大等方面,蘇伊士運河均名列第一。它的開通,使得歐洲到印度的水路航程比原先繞道好望角要縮短一半,馬賽到孟買的航程比原先縮短了5940公里。
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經在尼羅河支流上開鑿過一條運河。公元前7世紀時腓尼基航海家首次環非洲航行,就是從這兒出發的。後人把這條運河稱為法老運河。但到了公元8世紀,哈里發阿里·曼蘇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又命令把它堵塞,從此,法老運河也就被人們遺忘。
1798年5月,拿破崙率領遠征軍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登陸後,迅速佔領了整個埃及。他親自帶領許多工程師去尋找古運河的遺跡,甚至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勘測,準備在這裏再重新挖掘一條運河。但遺憾的是,由於測量中出現了嚴重錯誤,他們認為紅海海面要比地中海海面高出10米之多,要在這裏開鑿運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久,由於法國國內政局的變化,拿破崙急於回國奪權,開鑿運河的事就這樣被耽擱下來。
19世紀上半期,隨着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英法等國都急於打通地中海到紅海的通道,開鑿運河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法國為了加強自己在中東的勢力,並爭奪印度洋霸權,1854年,派遣曾經擔任法國駐亞歷山大總領事勒塞普斯來到開羅總督府,送上很多禮品,並用花言巧語最終騙取了埃及總督賽義德的信任,法國取得了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特權。雙方簽訂了《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決定成立「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資產為2億法郎。當時合同規定:法國對運河區的租借期為99年,期滿後運河全部歸埃及政府所有;埃及政府必須無償提供開鑿運河所需全部土地及勞動力;公司有權免費輸入開鑿運河工程所需要的機器,埃及將獲得純利的15%。這個合同對埃及顯然是不利的,租期長、獲利少、免稅進口將影響埃及財政收入,特別是開鑿運河所需的土地轉歸公司所有的規定,使埃及的未來潛伏着巨大的危機。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戈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