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打開日本國門的美國人
--日本和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19世紀中葉,在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下的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但是,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後,不但避免了半殖民地的命運,而且,維新後不久就對外侵略擴張,成為一個世界強國。
19世紀中期,日本是閉關鎖國、封建落後的國家。從1192年開始,「將軍」掌握了全國政權,開始了日本的幕府統治時期。幕府統治時,天皇成了擺設。1603年,德川家族奪取了日本政權,日本進入德川幕府統治時代。德川時代,將軍掌握實權,將軍是國家最高軍事統治者,又是最大的領主,在將軍之下的封建主是大名,他們大約佔有日本的2/3的土地。大名在他們的領地--「藩」中是全權的主人,他們主宰軍事、行政、稅收,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而全國大大小小的藩有260多個。可見,日本是一個中央集權脆弱的封建割據的國家,武士是將軍、大名的家臣,是鎮壓農民運動的軍事力量。天皇、將軍、大名和武士都屬於封建統治階級。
德川幕府的統治腐朽而落後,為了阻止西方思想和基督教在日本傳播,德川幕府先後五次頒佈「鎖國令」。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內則不斷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將「四民」也排為四等,順序是士、農、工、商,以商人地位最低。占人口80%的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除了要交苛重的地租、服勞役外,生活也要受到種種限制。幕府的橫徵暴斂,激起了人民反封建鬥爭的浪潮。日本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直接威脅了幕府統治。
19世紀中期商品經濟獲得了發展,在商品經濟衝擊下,將軍、大名皆感「國用不足」,常採用削弱甚至停發下級武士俸祿的手段來解決自己的財政困難,下級武士由於經濟地位的急劇惡化而恨主如仇,由幕府統治的支柱變成了反抗幕府的力量。
19世紀中葉,幕府統治還面臨外部力量的衝擊。首先用槍炮打開日本國門的是美國。1853年,美國人柏利率幾條汽船駛入日本浦賀港;1854年,日本被迫在所謂《日美親善條約》上簽字。隨後,俄、英、法等國接踵而至,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日本的大門大開,外國商品湧入日本市場。廉價商品的湧入,原料的被掠奪,黃金的大量外流造成日本物價暴漲。日本處於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腐敗的幕府對外無力抵抗侵略,甚至引狼入室;對內殘酷鎮壓紛起的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社會各階層的不滿一致指向了幕府,幕府統治的末日已經來臨。武裝倒幕--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開始了。在武裝推翻幕府統治的倒幕運動中人民是主力,而以中、下級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為主體的改革力量同長州、薩摩等藩結成的倒幕同盟也展開了積極的活動。那時候,一些有見識的武士從他們所受到的最初衝擊下清醒過來以後,就抱着增強自己國力和獲得別國承認日本為平等國家的目的,熱情滿懷地致力於吸收西方文化和技術的工作,他們提出了「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的口號,受到許多愛國人士的贊同,這些武士逐漸控制了長州、薩摩等藩,幕府陷於空前孤立。
1867年11月,天皇下了討幕密詔,倒幕派得詔大喜,正欲起兵,忽然聞變。原來,陷於孤立境地的將軍德川慶喜見勢不妙,為消除倒幕派起兵的借口,便立即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辭去將軍職位,「奉還大政」於天皇,妄圖以此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捲土重來。「奉還大政」原非幕府本意,倒幕派見形勢逆轉,決定搶先行動,向京都增兵。德川慶喜也集結兵力準備反撲,於是一場內戰爆發。1868年,在京都郊外的伏見、鳥羽一戰中,倒幕力量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
明治維新同俄、美、德、意一樣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封建勢力的阻礙,要想強大起來,就必須革命或改革。
明治政府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奉還版籍」和「廢藩置縣」
新政府把藩主變為藩知事(地方官)。後又宣布「廢藩置縣」,免除全國各藩知事的職務,一律遷往東京居住;廢除藩制,把全國劃分為3府72縣,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這就一舉奪得地方政權,消滅了封建割據,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並在事實上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成為維新運動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變革。
(2)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權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犯罪專家在戀綜殺瘋了》《玄鑒仙族》《回到過去做財閥》《龍只想水群,不愛待在洪荒》【齊齊讀】《愛發微博的我,成了職業通天代》《驚悚樂園》【新思路小說網】【七零文學網】《紅樓之平陽賦》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改變世界的100個條約(上)》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