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樹起中國醫學史上的里程碑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壁,號瀕湖,晚年號瀕湖山人。出生在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城東門外瓦硝壩一個世醫家庭里。他嘔盡畢生精力所撰寫的《本草綱目》一書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對中國乃至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幼年起,李時珍便遍嘗了人間生活的艱難。他們兄妹三人加上母親張氏都靠他父親一人養活。李時珍的童年幾乎有大半是在葯爐子旁邊度過的。直到十幾歲以後,李時珍的身體才慢慢好起來,他開始讀書識字和參加一些戶外活動。
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位富有醫療經驗的名醫,醫學造詣頗高。受其父影響,李時珍從小就對草木蟲魚的學問有着濃厚的興趣和愛好。有時李言聞還把他帶到山裡,教他了解藥材生長的情況和辨別各種藥材。公元1531年(明嘉靖十年),14歲的李時珍由其父陪伴前往黃州應科試,中了秀才。但在後來的三次鄉試中,李時珍都名落孫山。於是李時珍正式向父親表示了放棄科舉應試、做一名救人治病的醫生的決心。從此,李時珍便跟隨其父開始了他的醫學生涯。
到明代,中醫的發展已有了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一整套體系。李時珍不但苦讀各種醫學典籍,善於繼承前人的醫藥財富,而且非常注意積累醫療經驗,力求有所創新和突破。他用百部、使君子、檳榔等葯,治癒小兒食異癖。他認為這屬於寄生蟲病的一種。在總結投藥數量時,李時珍認為藥量的大小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效果,因此,投藥治病,除了對症下藥外還要劑量得當,比如巴豆是瀉藥,但用的得當反而能治瀉病,他用這種方法治好了令許多人痛苦不堪的溏瀉病。
不恥下問,虛心請教,注重觀察分析,善於鑽研思考也是李時珍的醫術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李家本是當地世代名醫,加之李時珍自身的勤奮努力,不久便成為名震荊楚的優秀醫生。38歲那年,武昌楚王朱英儉的兒子得了重病,經過多方治療仍未見效,最後聞名請李時珍去醫治。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後,朱英儉的兒子病情逐漸好轉。朱英儉非常高興,任命李時珍為「奉祠正」,兼管王府良醫所。
博覽群書,採訪四方。
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命四川名醫唐慎微對《本草》加以修改、增補,史稱《證類本草》。該書收藏藥物1558種,附藥方3000餘個。人們一直對這本書推崇備至。
李時珍對《神農本草經集注》、《唐本草》及《證類本草》等藥物學方面的巨著都一一進行了認真仔細的閱讀和研究。一方面他敬慕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發現了這些著作中還存在一些理論上和觀察上的錯誤,有必要加以整理和糾正。
再則,從宋代修訂《證類本草》到李時珍生活的明代,歷史又前進了500多年。外葯的輸入,加上金元以來藥物學方面諸種流派之間的爭論使醫藥理論得到較大的提高。再者,民間慣用藥方的遺失也必將儘快補上。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加以整理,寫入新的葯著之中,這個重擔就落在了李時珍肩上。
基於以上的認識,年僅二十幾歲的李時珍立志把舊的葯書加以整理、補充、寫出一部分類更加詳細的藥物學著作。但他心中十分清楚,要重新修訂《本草》,力求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展並非易事。為此,他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準備工作。
為了繼承前人的科學成果,李時珍查閱了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醫學名著和各種《本草》。除了仔細精讀各朝《本草》外,李時珍還廣泛閱讀了各種醫著、方書等,如《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張仲景傷寒論》、《扁鵲方》、《華佗方》、《張仲景金匱五函方》、《唐玄宗開元廣濟方》、《天寶單方圖》、《宋太宗太平聖惠方》等二百七十七家。並對這些著作中的內容進行了審查、核對、分析、判斷。在大量閱讀醫藥典籍的同時,李時珍還翻閱了許多古今經史和稗官小說。
大約在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禮部命令各地舉選醫學人才集中到北京,以補充太醫院的缺額。湖廣保送了一批著名的醫生,李時珍也是其中之一。
李時珍到了北京後,雖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但太醫院豐富的藏書,來自海內外的各種藥物,使他獲益匪淺。他還多次到藥王廟仔細辨識銅人模型的人身腧穴,熟悉了人體所有的腧穴及各經絡的理路,為他撰寫《奇經八脈考》等書打下了基礎。太醫院的壽藥房、御葯庫也是李時珍經常光顧的地方,在那裡他對來自不同地區的各種藥物一一加以比較研究,積累了辨識藥物的豐富經驗。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百位世界傑出的科學家(上)》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