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故事與趣味》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學創立者,先世為宋國貴族。父親梁紇,魯國武士,在孔子3歲時去世。他這時隨父母遷居魯國都城曲阜,這裏保存了周朝大量的典章文物。這種環境對孔子的教育和思想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處於激烈動蕩的時期,周王室的統治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互相爭鬥,周朝初年制定的一套禮樂制度都被破壞了。孔子對這種狀況非常不滿,他提出了一套政治主張,就是要恢復周禮,實行「仁政德治」。當時,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只能去做官。於是,孔子在五十歲左右的時候,在魯國做了官,但是他的政治主張不能被統治者接受,幾年後不得不棄官離魯,從五十五歲時起,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漫長經歷。
孔子把周遊列國的第一站定在了衞國。衞國在魯國的西邊,是魯國的兄弟之邦。當時衞國政治安定,經濟也比較富庶,而且衞國還有幾位賢人,可以互相談論問題,並且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妻兄顏濁鄒是有賢名的衞國大夫,可以照應,這樣,孔子就把衞國當做了立足點。
孔子帶着數十個隨從弟子,一行人坐着馬車來到衞國,暫時住在顏濁鄒家。由於孔子做過魯國上卿,聲望已很高,再加上顏濁鄒起了橋樑作用,於是國君衞靈公熱情地接待了孔子,並問孔子:「先生在魯國時,俸祿是多少?」孔子笑着說:「六萬斗小米。」衞靈公也給予了同樣的待遇。但是,他對孔子那套「仁政德治」的主張沒有興趣,因此,只是表面上對孔子很尊重,但卻沒有讓他參與政事。不久,有人對衞靈公說:「孔子來到衞國,也許是不懷好意的,他帶來的弟子很多,各樣人才都有,萬一是為了魯國而到這裏有什麼企圖的話,又怎麼辦呢?」於是,衞靈公便派人暗中監視孔子的行動,孔子怕發生意外,便在這一年的冬天,帶着弟子們離開了衞國。
孔子懷着不愉快的心情離開了衞國,帶領一行人向東南方向走去。經過曹國沒有被接待,又來到宋國境內,這次不但沒有接待,而且宋國的大夫司馬桓還想殺害孔子,逼得他只好換了便衣才逃出了宋國。
從宋國逃出後來到鄭國,這時弟子們都失散了,只剩下孔子一個人站在東城門外。弟子們找不到老師,便到處打聽,當子貢問到一個行人時,那人回答說:「我倒看見一位,立在東門外,很有氣派,但是其狼狽相,累累若喪家之犬。」當子貢找到老師並把這話告訴他時,孔子笑了笑說:「說我氣派,倒是未必,說我疲憊的像喪家犬,倒真有點那樣。」鄭國沒有接待孔子師徒,他們便來到陳國的都城宛丘。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攻略男配的正確方法》《文豪1978》《絕境黑夜》《破雲》《遊戲搞到一個億》《洞中避難所》《從1979開始的文藝時代》【廢柴流小說】《力速雙A魔法師[西幻]》《劍閣聞鈴》
馮志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