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與巡洋艦傳奇》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第二十六節日本最上級重巡洋艦
概述
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艦。最上級重巡洋艦原本並非重巡洋艦,最初計劃本來是輕巡洋艦,是在1930年4月倫敦海軍條約簽定時,日本海軍規劃的8000噸級輕巡洋艦建造計劃。
從艦名可以看出,艦名取自日本河川名來命名。最上級同級艦4艘:最上號、三隈號、鈴谷號、熊野號。最上級首艦「最上」號1931年10月27日動工。至1937年4艘同級艦全部全部服役。事實上,為了規避條約的限制,最上級起初安裝5座三聯裝155毫米口徑主炮。後來換裝5座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變為重巡洋艦。被西方國家稱為「驚人的違約艦」。
建造背景
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簽定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建造。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
1930年英國、美國和日本三國簽定的倫敦海軍條約限制了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未涉及的艦種的建造規模。條約對於巡洋艦主炮口徑規定:超過155毫米的為A級巡洋艦(重巡洋艦),155毫米以下的為B級巡洋艦(輕巡洋艦),並對總噸位進行了限制。
在此條約的限制下,日本建造了四艘最上型巡洋艦。當時日本海軍已擁有古鷹、青葉、妙高、高雄四級共12艘重巡洋艦,為了規避倫敦海軍條約規定的重巡洋艦總噸位的限制,日本海軍玩了個花招,最上級名義上是輕巡洋艦,對外宣稱是「二等巡洋艦」,但設計時是按照可迅速升級為重巡洋艦的標準,實際在設計中即考慮到換裝8英寸口徑主炮的需要,預留了空間。
設計與建造
最上級巡洋艦最初是日本根據倫敦海軍條約規定而建造的輕巡洋艦。日本海軍要求能夠打擊敵方巡洋艦編隊,並為己方戰列艦編隊提供護航和偵察;裝備155毫米口徑主炮,並具備對空能力;依日本海軍的本意是要把最上級改造成重巡洋艦,要求必要時能夠換裝八英吋口徑主炮。於1931年日本海軍的「第一次補充計劃」內採購。
最上級排水量與高雄級重巡洋艦不相上下。艦體採用了較大長寬比。最初裝備5座三聯裝155毫米口徑主炮共15門,五座炮塔採用艦體前部三座,後部二座的方式布置,第1炮塔與其後的第2炮塔同位於上甲板,第3炮塔高於前兩座炮塔,艦體後部的第4、第5兩座炮塔呈背負式布置。
配備127毫米高射炮八門,4座三聯裝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共十二門,水上飛機彈射器兩台,可搭載水上偵察機三架。動力機組的功率超過當時的高雄級重巡洋艦,設計航速37節(經過加強結構的改裝後航速36節)。前煙囪煙道向後曲折與後煙囪的排煙口合并為一體,前煙囪遠離艦橋,減小排煙對艦橋的影響。
最上級為了控制重量,大量採用了焊接技術,為了降低重心,在上層建築大量使用輕制合金。由於焊接技術不成熟,導致強度不足的情況。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