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戰列艦與巡洋艦傳奇
  4. 第三十四節 日本大和號戰列艦
設定

第三十四節 日本大和號戰列艦(1 / 2)

第三十四節日本大和號戰列艦

概述

大和號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超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

自20世紀30年代初葉起,已經躋身於世界海軍強國之列的日本帝國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向美、英挑戰。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

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日本海軍的判斷是:美國海軍依然堅持大艦巨炮主義,要奪取對美作戰的勝利,仍須靠戰列艦。為確保在太平洋地區對美作戰的勝算,開戰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上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進而殲滅由美本土前來增援的艦隊。

為此,日海軍選擇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並組建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在海上截擊美國艦艇編隊,確保小笠原群島一線成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戰指導思想下,日海軍趁1936年開始的無軍備限制的時期,投入海軍軍備競賽。與此同時日本與英美等國在倫敦海軍會議上限制海軍軍備的談判正在逐漸趨向破裂。

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日海軍認為,在戰鬥艦艇的數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軍抗衡的手段,因而決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美海軍在數量上的優越地位。於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艦補充計劃時,確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級戰列艦,這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

設計方案

日本是一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匱乏的國家,日本在戰艦數量上根本不可能與工業基礎雄厚,資源豐富的美國競爭。日本海軍預計,美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艦艇寬度由於巴拿馬運河的限制,將搭載406毫米口徑艦炮。日本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企圖以單艦的質量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海軍開始準備建造搭載460毫米口徑主炮的超級戰列艦。日本早在1916年就試製過460毫米口徑艦炮,1920年又製造過480毫米口徑火炮,具有一定的經驗。

1934年10月,日本海軍軍令部對海軍艦政本部正式下達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任務,要求裝備460毫米口徑主炮8門以上,155毫米口徑副炮12門(四座三聯裝),或者200毫米副炮8門(四座雙聯裝),最高航速30節以上,艦體防禦裝甲能夠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離上的打擊。

新艦由艦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啟二大佐負責整體設計,由平賀讓造船中佐負責技術指導,從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後提出23個設計方案。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列艦正常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主機輸出功率20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1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新艦的3座3聯裝460毫米口徑主炮和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一樣,集中配置在前甲板。

日本海軍最終採用了兩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的設計。被認為是最佳的戰列艦主炮配置方式。

在新艦的各種設計方案中,動力裝置計劃要使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並用的混合動力。由於日本海軍安裝了柴油機的大鯨號潛艇母艦故障率較高,最後放棄了這一計劃,在最終的A—140F5方案中只採用蒸汽輪機。

建造經過

日本海軍在1937年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正式決定建造2艘A—140F5號方案艦。1937年11月4日,一號艦開始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

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維新以來不斷提高,到了昭和時代,日本已經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但是日本島國資源貧乏,科技實力與英美仍存在相當的差距,而且還處在戰爭條件下,日本仍然不惜代價建造空前強大的戰列艦。

日本耗費巨資為其造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設備,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以及3台70噸酸性平爐,從而能夠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在內的大型鍛造件。並且特意將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在大和艦的整個建造過程中,日本人前後耗資1500億日元,平均每噸重量就需要200萬日元。

在製造主炮時,日本遇到的一個重大難題便是如何保證高膛壓條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備足夠的強度。1920年試製的480毫米艦炮便是由於強度不足而在試射中報廢,460毫米艦炮在減裝葯的情況下勉強通過試射。為此,吳海軍工廠艦炮部採用了新的火炮自緊技術。通過內壓增強炮身的強度。用這樣的方法製造出來的炮身在試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壽命達200—250發。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