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文學藝術家
  4. 藝術探險
設定

藝術探險

藝術探險

1912年,與畢加索同甘苦共患難多年的費爾南多與人私奔,而畢加索則愛上了有夫之婦伊娃。不幸的是,伊娃不到3年就病逝了,這對畢加索來說,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畢加索的好友阿波利奈爾參加了戰爭,不幸被彈片擊中頭骨,又死裡逃生地從手術刀下活過來。

1916年,畢加索結識了俄羅斯芭蕾舞劇團的主持人佳吉列夫,並為他進行舞台裝飾、布景、服裝的設計。實際上,對於畢加索而言,最吸引他的還是芭蕾舞劇團的一位姑娘——奧爾佳·柯克洛娃。

奧爾佳的父親是俄羅斯帝國軍隊一位上校,她的貴族血統,為原本端莊美麗、氣質高雅的她又增添了幾分神秘。不久,她被畢加索熾熱的愛情和強烈的攻勢俘虜了。

畢加索把奧爾佳帶到自己家裡,讓家人看一看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姑娘。畢加索的母親很快意識到,畢加索與奧爾佳出身的差異,註定了他們的愛情不會穩定和長久。

1917年,阿波利奈爾完成了劇本《蒂雷齊亞的乳房》。這個劇本耗去了阿波利奈爾十幾年的心血。

6月24日,該劇在巴黎馬特爾上演。

1918年初,阿波利奈爾病倒了。5月,他與照顧他的護士加科林·柯裡布結婚。重病中的阿波利奈爾仍然努力為畢加索搖旗吶喊。這個時候,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中融入了一些古典主義的表現手法。

11月份,阿波利奈爾病危,他經受着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在他彌留之際,窗外擠滿了遊行的人,抗議《蒂雷齊亞的乳房》的上演。

此刻的畢加索,正在大街上急速地穿行。他不知道阿波利奈爾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只想去陪一陪這位受苦受難的好友。一陣風吹過來,街上一位寡婦戴的黑紗蒙住了畢加索的臉,他的心「咯噔」一下,預感到將有不幸降臨,他焦急萬分地跑起來,當他剛剛到達阿波利奈爾的家門口時,屋裡傳來了柯裡布痛不欲生的哭喊聲。

畢加索悲慟欲絕,他為阿波利奈爾畫了一幅漫畫。畫中的他是一位坐着的教皇,頭戴皇冠、手持權杖、口銜煙斗。這表明在畢加索眼裡,阿波利奈爾是立體主義的教皇,超現實主義的鼻祖。

1924年2月,畢加索和奧爾佳的兒子保羅出生了。畢加索非常疼愛這個孩子,他像所有慈祥的父親一樣,常常凝視着自己的兒子,不時地從這個小生命身上挖掘出與自己的共同點。作為一個畫家父親,畢加索用繪畫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他畫了許多保羅的素描,每一張都不一樣:熟睡的保羅、微笑的保羅、哭泣的保羅……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記錄兒子的成長過程。

做了母親的奧爾佳此時也顯得格外溫柔,她用細膩無私的母愛哺育着小保羅。在畢加索眼中,這時的奧爾佳就像聖母一樣純潔、偉大。畢加索被這種深沉醇厚的親情和母愛所感動,他以奧爾佳和保羅為題材,創作了系列畫《母與子》。

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技巧和手法退居其次,立體主義的痕迹很明顯也被淡化,畢加索用傳統的寫實手法來表現母愛的偉大:孩子依偎在母親的懷裡嗷嗷待哺,年輕的母親敞開衣衫,露出豐滿的乳房,她的表情幸福而又安詳,柔軟的手臂將孩子穩穩地托出,好像要給他最安全、最舒適的庇護。

這些畫線條柔和,體現出畢加索當時平和的心境,它們所表現出來的主題——愛,與畢加索早年的作品《科學與仁慈》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風靡世界。他認為,人的潛意識是一個特殊的精神領域,隱藏着種種為倫理道德所不齒的衝動,這種衝動就像動物一樣沒有理性。

20世紀20年代,畢加索從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中受到啟發,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新的特徵。這些特徵與弗洛依德所說的潛意識特徵相吻合,性的衝動、愛情、同性戀、夢幻、精神分裂、生與死等等,成為他繪畫的一個主題。

在當時,布爾頓等超現實主義畫家認為,創作活動純粹是人的直覺、幻覺的衍生物。畫家主觀的、一時的衝動就是「靈感」,這種衝動越離奇、越接近夢幻,就越能產生出高水平的作品。但是,在這種想法下創作出來的作品過於荒誕,人們根本看不懂。與他們相對的,畢加索的作品立足於現實,來源於生活,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布爾頓等人不得不承認,畢加索是超現實主義最主要的代表人。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忍者記事》《我行讓我來[電競]》《無限公路就業指南》《仙子,逼我吃軟飯是吧》《洛杉磯之狼》【贅婿小說】《從1979開始的文藝時代》《北宋穿越指南》《靈氣復蘇,我從種田開始修仙》《穿書後成了狼孩

繁體小說網【ftxs.net】第一時間更新《文學藝術家》最新章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