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文學藝術家
  4. 孤寂無助的救國心
設定

孤寂無助的救國心(1 / 3)

《文學藝術家》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孤寂無助的救國心

這段時間魯迅深受革命家章太炎的影響,站在革命派立場,開始了對維新運動的批判。

他棄醫從文後,渴望用文藝為武器追隨革命派為祖國的新生而戰鬥。他確信文學藝術可以改變人們的精神,進而使祖國贏得新生。

因此,他決定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商量辦一個文藝性的雜誌,以此來作為園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理想,為祖國盡一點力量。

魯迅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那種活力強勁的文學充滿了好感。所以用但丁的一本詩集的名字《新生》作為這個刊物的名稱,取「新的生命」的意思。

當時在東京的留學生中,有不少學習法政、理化以及警察、工業的,但學習文學和美術的卻非常少。就在這冷淡的氣氛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幾個人,於是開始着手準備了。

魯迅為這刊物做了不少工作,約了一些稿子,連封面、插圖都選好了,稿紙也印出來了,《新生》就要誕生了,魯迅激動萬分。

出版的日期快到了,但先就走掉了一個作者,接着能給這個雜誌拿錢的人也走了。魯迅返鄉結婚之前,答應支持這個刊物的有許壽裳、陳師曾、袁文藪、蘇曼殊等人。可是這次到東京後,雖然多了一個周作人,但袁文藪卻到英國留學去了。袁文藪對於這個雜誌的命運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原來要由他墊付創辦刊物的款項。他這一走,就只剩下一文不名的三個人了。

雖然刊物沒辦成,但他仍不放棄,繼續如飢似渴地閱讀各種書籍;孜孜不倦地進行翻譯和練筆。當他覺得自己的文章可以拿得出手的時候,他開始投稿了。

最初他把稿子投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稿子寄出去之後,他便焦急地等待着,期望有一天登載他的文章的刊物寄到自己的手中。

過了很久,上海給他來了郵件,但不是登着他的文章的刊物,而是他寄出的稿子原封不動地被退了回來。

但魯迅沒有灰心喪氣,他依然一如既往地追求下去。他把新寫的稿子又寄給上海商務印書館。可是不久又照樣被退回來了,而且附了字條,說是這樣的稿子,不要再寄來了,這很使魯迅感到失望。

不過魯迅還是繼續寫文章,然後寄出去,他以這種堅韌的性格,開始了文學道路的第一段路程,正是這種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使他排除了前進道路上的千難萬險,勝利地走到了目的地。

堅持寫作的他,從1907年底到1908年,先後在《河南》雜誌發表了幾篇重要論文。其中包括《人間之歷史》,介紹生物進化論;1908年,發表《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等論文,他的救國思想表現得更明朗,更強烈了。

在魯迅的心目中,尼采和拜倫是敢於蔑視一切偶像和權威,是能激發人們戰鬥不息、頑強進取精神的戰士。他接受了他們的思想,但內涵與整個尼采哲學的核心是不同的,他更喜歡拜倫。

《摩羅詩力說》就是鼓吹敢於勇猛反抗強暴的拜倫式的精神戰士,這是他棄醫從文後所作的第一篇文學論文,標誌着魯迅更堅實地踏上了文學的道路,並且是以一個勇猛的反抗者的身份踏上這條道路的。

魯迅返回東京的時間是革命黨人章太炎出獄的時間,章太炎先生一出獄,同盟會就派人把他接到日本,主辦《民報》,又站在了鬥爭前列。

魯迅特別敬重他,一直是他文章的熱心讀者,而且在思想和文字上深受他的影響,章太炎不僅是個學者,更是個有思想的革命家。

由於章太炎女婿的介紹,魯迅成了章先生的學生。《民報》被禁後,章太炎開辦了章氏國學講習會,由於魯迅、周作人、許壽裳很想聽他講課,時間又與他開課的時間衝突,於是先生就為他們單開了一個班,設在《民報》的報社,每周日午前上課。

1908年7月21日,星期天,魯迅等人來到太炎先生寓所,開始向這位學識與膽識都超群的老師學習。

在狹小的寓室里,師生席地而坐,中間是一張小矮桌。一到8點,章先生就準時開講了。講的是音韻學,先講36字母和22部古音大略,從容不迫,侃侃而談,言詞深奧,但是沒有一句空話。

在這之後的幾個月,每逢星期日,魯迅和其他幾位同學都要到民報社聽講。太炎先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給他們講了《說文解字》、《爾雅義疏》,還講了一些文學知識。

據說太炎先生喜歡發脾氣,可是對於青年學生,卻和藹可親,隨便談笑,就像家人朋友一樣。

魯迅凝神諦聽,很少發言。有一次,章太炎問文學的定義是什麼,魯迅回答說:「文學和學說不同,學說所以啟人思,文學所以增人感。」

先生聽後說: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