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成功科學心理
  4. 認識人是為了預測和控制人嗎
設定

認識人是為了預測和控制人嗎

馮化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假如人本主義科學可以說除對人的神秘有濃厚興趣以外還有別的什麼目的,那就是要使人能從外部控制下解脫出來,並使他較少可能被觀察者所預測,從而使他更自由,更有創造性,也更由內在因素決定,儘管對於他自己或許更可預測。

認識人是為了預測和控制人嗎

認識人的最終目的與認識事物與支配事物的最終目的是截然不同的。當我們說到分子或草履蟲或家養動物時,把預測和控制作為絕對必需的問題來談論是有一定意義的,儘管在這方面我仍然要提出異議。但怎麼能夠正式而嚴肅地說,我們認識人類也是為了預測和控制嗎?最普通的就是反過來看,預測和控制的這種可能前景會使我們毛骨悚然。假如人本主義科學可以說除對人的神秘有濃厚興趣以外還有別的什麼目的,那就是要使人能從外部控制下解脫出來,並使他較少可能被觀察者所預測,從而使他更自由,更有創造性,也更由內在因素決定,儘管對於他自己或許更可預測。

因此,自我認知的目的,更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的問題。自我認知首先是為這一知識本身而不是為了什麼別的。它具有根本性質的脫力。你會覺得這樣很好,而且味道的確很好,至少長遠角度考慮是如此。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也已經確實弄清,儘管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我們仍然必須選擇這條途徑去排除病態。它是除掉不必要的憂慮、沮喪和畏懼的途徑。它是達到美好感覺這一目的的一種手段。我們已經懂得,19世紀自我控制的目的也正在被自發性這一觀念所取代,那幾乎是古老的自我控制概念的對立面。假如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自己的生物本性,即內在自我是怎樣的,這一知識就能指出我們個人的命運。它強調,我們要愛我們自己的本性,依從它,讚賞它,並充分表現它,只要我們對它的認識足夠清楚。這又解釋了對歷史上關於美好生活的許多哲學的否定。大多數西方哲學家和宗教家都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就要控制並壓抑低級的、動物的生物本性。

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自發性理論卻與此不同,它意味着一種深刻不同的圖式(范型例證,例外則是外周例)。在這種理論中,最基本的衝動本身不被看作是必然邪惡或危險的,而它所表現和滿足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策略問題,而不是是與非或善與惡的問題。對需要的表現和需要的滿足進行「控制」現在已變成怎樣實現最佳滿足,何時、何地及以何種方式滿足。此種「太陽神式」的控制並不認為需要本身有什麼問題。眼光放得更長遠一點,任何認為需要有問題的環境或文化,甚至把性、飢餓、愛、自尊等等作為一種永恆的倫理問題看待的觀點,都可以被推斷為是一種「不良」的社會。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控制」對於人本主義者可以有一個不同的意義——與衝動協同而不是相互排斥。這種含意使我們能夠說,自我認知的目的更接近我們稱之為自由的東西,而不是更接近壓抑性的自我控制。

可預測性也是如此。這似乎也在定義上經歷着很大的改變,只要應用在關於自己或關於人的知識上。這一點便可以進行實證研究,如對治療後人的研究,對人的豐滿人性的時刻的研究等等。

一般而言,「可預測的」用來表示「可被科學家預測的」,且帶有「受科學家控制」的涵義。有趣的是,當我能預言一個人在某種環境下會怎樣時,這個人卻往往反對我準確的預言感。不知什麼原故他總認為這暗含着對他不夠尊重的意思,總覺得他不是他自己的主人,他不能主宰自己,他不過是一件東西。他的感覺往往是受人支配、控制、哄騙的。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